唐山寺位于淄博市,据现有古迹考证及旧《沂水县志》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唐山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是由李渊拨皇银修建而成。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是山东省境内香火鼎盛的几家寺庙之一。

基本介绍

唐山寺占地173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观音阁、六个偏殿、藏经楼、方丈室等。佛殿采用石柱雕梁加小青瓦,圣像采用石雕彩面,基本呈现隋唐始建的格局。作为文化园的经典之作,寺内的单体建筑观音阁,供奉了全部由熔炼水晶雕刻而成的24尊高约1米的水晶观音,无论就其水晶造像的规模及形体大小,都堪称全国之最。

景点介绍

主寺

唐山山腰有数十米高悬崖环绕,山腰建有唐山寺。据现有古迹及文献资料的考证记载,唐山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是皇家佛道教圣地,为隋唐朝时期的皇家寺院。据清代沂水县志》记载,李渊武德二年,海岱贼帅徐圆朗以数州之地请降拜兖州总管,战乱平息,天下太平,为保百姓安居乐业,唐高祖李渊即择莲花山之风水宝地,拨库银修建寺庙一处,命名“弥陀寺”。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周,奉行三教合一,重修弥陀寺,建观音阁、三圣堂。自李显李显复国号唐后,“唐山寺”之称沿袭至今。重修的唐山寺占地173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观音阁、六个边殿,九龙壁等。佛殿采用石柱雕梁加小青瓦,圣像采用石雕彩面,基本呈现隋唐始建时的格局。

寺內一株古银杏树,树龄约1500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寺内有银杏井,井深而水浅,但却取之不竭,常年有水,旱不枯,涝不溢,井底部全是银杏的根。据传,这口井隋唐建寺以前就已存在,本是一股泉水,后来建成了井。水质清晰甘甜,饮之明目醒脑,爽身健体。古时穷人无钱医病,就到此求水饮治,喝后竟然百病消散,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井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放在这儿的净水瓶。

观音阁

观音阁一层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石砌拱门的风格,山门石拱上雕的是“赐福纹”,门洞边坊上雕的是“吉象纹”,而边坊基盘是古代留下的原始雕刻“并蒂莲纹”,整个门洞的寓意就是代表了莲花托吉祥,赐福迎宾客的意思。观音殿内供奉22尊熔炼水晶圣像,观音阁内的水晶佛像数世界之最,是唐山景区之首。极顶原有元代始建、明清重修的关帝庙三清殿遗址,今建有奶奶庙。

摩崖造像

唐山主峰南侧山腰悬崖峭壁上,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俗称“罗汉崖”。沂源县共有摩崖造像4处,其中以唐山南崖的造像规模最大。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至隋时期,北据此三公里便是为郡、县治所长达四百余年的东安古城。那时佛教流传盛行,地处通都大邑之要,广建寺院、大行佛事,便属势所必然。唐山摩崖造像便是这是留下的文化遗迹。这里重峦叠嶂,松柏满谷,山腰数丈高的悬崖环绕,远眺似黑色腰带相束,峭壁平整光滑,是雕刻佛像的理想之处。

造像分布在唐山南崖中部高20米、宽80多米的峭壁上,共有造像503尊,分刻于两处八个大小不同的佛龛中,其中高浮雕497尊,阴刻1尊,单独组5尊。佛距地面高1至1.5米,深约0.5米,佛像高约0.4米,多成行横向排列。造像身披袈裟,大多结坐,只有个别石龛上部的造像端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整个造像前方有一组独立雕像,因位置较低,毁坏严重。这组雕像均为立像,高100厘米,披坚执锐,叉腰怒目,足踏4个伏地鬼魅。东端石崖有一高150厘米的阴刻像,披袍、挽髻、着鞋袜,线条简洁流畅。造像生动逼真,神情姿态各异,有的双手交叉于腹部做禅定状,有的手按膝上做降魔状,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却东张西望。

由于年深日久,造像又小,下部多已毁坏,上部稍完整,但残损严重,锈蚀斑驳,青苔覆盖。唯其衣着式样,雕刻线条依稀可辨。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可考的实物资料。此处摩崖造像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文物价值之高等在全省也属罕见,2006年12月7日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的提高摩崖造像的可观性,经专家专门设计,在原有石刻保护区外的石崖上,于2006年新雕刻了60窟动态五百罗汉,高浮雕工艺,除罗汉外,其坐骑、法器,包括背景都进行了详细展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初罗汉们在世间传经授业的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