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寨村属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迤萨镇,地处迤萨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0公里。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村情概况
东邻土台村委会,南邻甲寅镇,西邻龙村委会,北邻迤萨。辖11个村民小组。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58人。
全村国土面积31平方公里,海拔280-1471 米,年平均气温 25℃,年降水量843 毫米,适合种植花生、玉米、甘蔗、木薯、香蕉、水稻等。有耕地面积2241.43亩,人均耕地1.15 亩,林地13705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自然资源
该村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478户通自来水,有 47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36户(占农户总数的70.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96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33户(分别占总数的62 %和49 %)。
该村到镇政府的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 辆,有农用运输车6辆,拖拉机23 辆,摩托车95辆。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42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 户;全村有11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1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1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1 个自然村未通电视;有 1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8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5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矿产资源有石膏,大理石,铁矿。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16万元,占总收入的71%;畜牧业收入158万元,占总收入的1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05头,肉牛82头,鸡鸭3730只);渔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1.6%;林业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1.4%;第二、三产业收入107万元,占总收入的8.5%;农民人均纯收入261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8.5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2 人(占劳动力的5.8%),在省内务工52 人,到省外务工10 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果甘蔗、榨糖甘蔗、木薯等产业,水果甘蔗主要销售往省外,榨糖甘蔗主要销往县白糖厂,木薯销往县红枫淀粉厂。全村主产业销售总收入260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冬早蔬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水果甘蔗、榨糖甘蔗、木薯 产业。专业合作组织 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 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 27户。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478户,共乡村人口1958人,其中男性 1003人,女性955人。其中农业人口1958人,劳动力1295人。该村以彝族、傣族为主,是彝族、傣族、哈尼族、汉族的混居地,其中彝族1186 人,傣族419人,哈尼族180人,汉族15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 人,占人口总数的0.05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户数389户,1307 人,参合率67.7 %;供养五保户人数6人,享受低保8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 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8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4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4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2个。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 所,校舍建筑面积950 平方米,拥有教师12 人,在校学生212 人,距离中学8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70 人,其中小学生212 人,中学生58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主要以黑板报、会议公开。
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78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31.43 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6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 2.7万元,有固定资产 6.3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1.2 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6个,共有党员44 人,少数民族党员44 人,其中男党员 40人、女党员4 人。
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齐心寨村民小组、半路寨村民小组等15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 4个,共有团员27 人。
人文地理
齐心寨,旧时瘟疫流行,居民外流,后齐心合力重建家园,故称,傣语别名傣兵格。
地处迤萨梁子中部与他龙后山之间,中部勐龙河河谷深切。气候干热,降雨适中,土地肥沃,被誉为“天然温室”。
传统节日有农历的6月24。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河道无桥,交通不便,学生上学难;生活用水水质不达标;农田水利设施差;没有实施电网改造;有的村子无公厕;街道没有硬化;进村公路不好;无路灯。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水果甘蔗、榨糖甘蔗、木薯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