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话语》是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西摩·查特曼。

内容介绍

法国人凭其新发现的词源学热情创造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一词语,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英美知识界颇怀疑于“一0logy”的大胆运用,也许不无道理。不过,名称问题不应与话题的合法性相混淆。尽管关于长篇小说、史诗、短篇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等具体文类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从总体上讨论叙事学科的英语论著却极少。除体裁区别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于“叙事本质上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文学批评家们太过倾向于单独地考虑文字媒介,尽管他们每天都通过电影、滑稽连环画、绘画、雕塑、舞剧与音乐来消费故事。在这些人工制品之间必定有某些亚层次是共同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睡美人》如何能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哑剧表演。

本书在有效综合俄罗斯法国、英美的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广义“叙事”(包括各种媒介的叙事,尤其是小说与电影两大媒介),对“故事”与“话语”两大范畴进行了严格区分和细密论证,从而廓清了一般叙事之结构。导论部分由“表达/内容”与“质料/形式”的纵横交叉,区分出“表达的形式与质料”和“内容的形式与质料”,进而厘定了“故事(内容)”与“话语(表达)”各自的涵盖领域。第二、第三两章是关于“故事”的具体展开,分别对“事件”与“实存”两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第五两章则是关于“话语”的具体展开,对“非叙述”与“叙述者”的若干形式进行了精细区别和论证。结语部分给出了“叙事结构示意图”。该书在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与“叙事结构示意图”被频繁征引、讨论。它对于叙事学、小说理论、影视美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目录

第章导论

叙事与诗学

叙事理论诸要素

叙事是符号结构吗?

表现与物质客体

叙事推断、选择与致性

叙事结构概述

连环漫画

“读”与“读出”

第二章故事:事件

顺序、偶然性与因果关系

逼真性与动机

核心与从属

故事与反故事

悬念与惊奇

第章导论

叙事与诗学

叙事理论诸要素

叙事是符号结构吗?

表现与物质客体

叙事推断、选择与致性

叙事结构概述

连环漫画例

“读”与“读出”

第二章故事:事件

顺序、偶然性与因果关系

逼真性与动机

核心与从属

故事与反故事

悬念与惊奇

时间与情节 顺序、时长与频率

时间差别如何表现

叙事宏观结构与情节类型学

第三章故事:实存

故事空问与话语空间

电影叙事中的故事空问

文字叙事中的故事空间

故事实存:人物

亚里士多德的人物理论

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人物观

托多罗夫和罗兰·巴特论人物

人物是开放结构还是封闭结构?

走向开放的人物理论

人物:特性的聚合

人物的种类

A.C.布雷德利与人物分析

背景

第四章话语:“非叙述”的故事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真实读者、隐含读者、

受述者

视点及其与叙事声音的关系

电影中的视点

叙述者与人物的言语行为

“非叙述”的般表现

“非叙述”的类型:书面记录

纯粹言语记录

自白

思想记录:自由直接文体内心独白

意识流自由联想

……

第五章 隐蔽叙述者与公开叙述者

结语

叙事结构示意图

作者与标题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该来的还是来了

\u003cp\u003e第章导论\u003cbr /\u003e

叙事与诗学\u003cbr /\u003e

叙事理论诸要素\u003cbr /\u003e

叙事是符号结构吗?\u003cbr /\u003e

表现与物质客体\u003cbr /\u003e

叙事推断、选择与致性\u003cbr /\u003e

叙事结构概述\u003cbr /\u003e

连环漫画例\u003cbr /\u003e

“读”与“读出”\u003cbr /\u003e

第二章故事:事件\u003cbr /\u003e

顺序、偶然性与因果关系\u003cbr /\u003e

逼真性与动机\u003cbr /\u003e

核心与从属\u003cbr /\u003e

故事与反故事\u003cbr /\u003e

悬念与惊奇\u003cbr /\u003e

时间与情节 顺序、时长与频率\u003cbr /\u003e

时间差别如何表现\u003cbr /\u003e

叙事宏观结构与情节类型学\u003cbr /\u003e

第三章故事:实存\u003cbr /\u003e

故事空问与话语空间\u003cbr /\u003e

电影叙事中的故事空问\u003cbr /\u003e

文字叙事中的故事空间\u003cbr /\u003e

故事实存:人物\u003cbr /\u003e

亚里士多德的人物理论\u003cbr /\u003e

形式主义与构成主义的人物观\u003cbr /\u003e

托多罗夫和罗兰·巴特论人物\u003cbr /\u003e

人物是开放结构还是封闭结构?\u003cbr /\u003e

走向开放的人物理论\u003cbr /\u003e

人物:特性的聚合\u003cbr /\u003e

人物的种类\u003cbr /\u003e

A.C.布雷德利与人物分析\u003cbr /\u003e

背景 \u003cbr /\u003e

第四章话语:“非叙述”的故事\u003cbr /\u003e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真实读者、隐含读者、\u003cbr /\u003e

受述者 \u003cbr /\u003e

视点及其与叙事声音的关系 \u003cbr /\u003e

电影中的视点 \u003cbr /\u003e

叙述者与人物的言语行为 \u003cbr /\u003e

“非叙述”的般表现\u003cbr /\u003e

“非叙述”的类型:书面记录\u003cbr /\u003e

纯粹言语记录\u003cbr /\u003e

自白 \u003cbr /\u003e

思想记录:自由直接文体内心独白 \u003cbr /\u003e

意识流自由联想\u003cbr /\u003e

……\u003cbr /\u003e

第五章 隐蔽叙述者与公开叙述者\u003cbr /\u003e

结语\u003cbr /\u003e

叙事结构示意图\u003cbr /\u003e

作者与标题索引\u003cbr /\u003e

主题索引\u003cbr /\u003e

译后记:该来的还是来了\u003c/p\u003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