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瓯第(1914年9月3日--1968年1月10日) ,福建建瓯人,民族学家 、教育学家 、社会学教授 ,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边疆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牵连去世 ,终年54岁。

人物生平

1927年,梁瓯第毕业于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初中第二届毕业生。

1930年代,梁瓯第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学专业,曾担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发表《教育之经济的基础》等论文。之后在台湾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36年研究生毕业。梁瓯第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军事教育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同期,梁瓯第还对教育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发表《非常时期中国教育哲学的趋向》、《许崇清的\u003c姜琦著[教育哲学]证谬\u003e评价》等论文。

1939年,中英庚款董事会组织了川康科学考察团,方壮猷、梁瓯第、江应梁等应邀参与科考活动,梁瓯第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康省社会及教育。当年10月至西昌市,"冒险涉足川康滇边境大小凉山区域,经昭觉县而至雷波县,历时月余",与彝族同胞同居同处。出山后,他撰写了《川康边民之社会及其教育》约 20 万字交中英庚款委员会出版,并写了若干论文和《我怎样通过大小凉山》一书。同期,梁瓯第时任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边政学会会员。

1940年代,梁瓯第任贵州省教育厅科长,后到大夏大学任职社会学教授,之后担任大夏大学教务长。同期,梁瓯第对自身边疆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逐步形成如何做好边疆教育的思想体系。如:梁瓯第在1942年发表的《边疆教育导论》中,强调边疆的教材要自编。

1945至1946年间,梁瓯第作为民族学家,为政府部门发展边疆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如:在调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区时发现,苗族民众受教育的机会非常少,并存在着“征生制”的问题。经过分析后,梁瓯第认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可以采取移校就寨、巡回施教、“将知识送上门”等办法。这些办法在抗战后期被国民政府采纳,成为了国民政府制订克服边疆学校较少招收民族学生问题有关政策的重要基础。

1945年7月,梁瓯第担任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第二任校长,开展一系列边疆教育实践。通过创办边疆师范科,规定招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湘桂临县土著学生”,一举改变了国立贵州省不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的旧传统。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苗乡侗寨作调查,宣传村寨办学主张,梁瓯第还于1945年9月顺利建立“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村寨教育实验区”,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作了有益尝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有教无类”的办学典范。在校期间,梁瓯第还创办《新贵师》杂志,提供师生耕耘的文化园地;建立“联合级社”,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出“三完、三声、三自”的办学口号,打造了国立贵师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1946年7月,梁瓯第奉调南京教育部,被委任为国立天山师范学校校长,经过骑骆驼,踏戈壁,披羊皮,住帐篷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筹建国立天山师范。

在不断深入边疆地区,投身田野调查,发展边疆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梁瓯第愈发意识到“边民自治”的重要性。

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梁瓯第调回南京市,担任边疆教育司第三科科长。1947年4月15日,国民党政府修改教育部组织法,将蒙藏教育司更名为“边疆教育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将原有的两个科室扩充为三个科室,任命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长、人类学家梁瓯第为第三科科长,并调整了个科室职能,此为边教行政之一大改革。

1947年4月19日,梁瓯第以民族学界边疆研究专家身份参与《边论公社》编辑社举办的边疆问题座谈会,研讨边疆自治域与文化所应采之方式,垦言:“希望政府赶快推行真正地方自治,边疆的民意,我们要考量,要接受”。同期,梁瓯第对边疆政制设计和边疆治理问题等边政学领域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对边疆旧制变革持“渐进变革”态度,认为边疆治理现代化道路“宜渐不宜骤、宜缓不宜急”,以避免激起边疆人民的反感而导致边疆社会动乱。

之后,梁瓯第获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在波士顿大学学习,研究美国有色人种教育情况,此间长子出生。

1949年,梁瓯第应邀回国,仍在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工作。1949年底,边疆教育司并入民族事务委员会,梁瓯第来到北京,参加了民族出版社初期发展阶段的工作,并在民族大学任教。

1953年,民族出版社成立,当年年底,梁瓯第任民族出版社图书资料室副主任。

1956年,梁瓯第任民族出版社汉文室编审(李宏烈时任汉文室主任)。

1957年,梁瓯第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命,任职"民族出版社图书编辑室副主任"。

1968年1月10日,梁瓯第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牵连去世。

个人作品

注:梁瓯第发表的部分论文中的大部分信息来自“大成故纸堆”老旧刊数据库。

个人生活

1914年9月3日,梁瓯第出生于福建建瓯,其父为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在家乡教书。梁瓯第在家中排行老二,同父同母姐姐(梁瓯霓),同父异母弟弟妹妹5人(梁振维、梁常、梁光玮、梁希恺、梁衍兴)。1947年,梁瓯第与陈仁愫(共产党员,在妇女解放与保护、少年儿童工作领域、教育事业中贡献毕生精力)结为伉俪,夫妻感情深厚。夫妻二人育有三名子女,长子梁波,次子梁平,幺女梁珊。

后世纪念

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贵阳院干部石兴德于2001年在《贵州文史丛刊》上发表题为《热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梁瓯第校长》的文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记述了梁瓯第先生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关心和所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梁瓯第校长浓厚深切的感念之情,以及对梁校长在文革中去世的深切哀悼。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学强、李东东于2016年在《民族教育研究》上发表《梁瓯第的西南边疆教育研究及其价值》一文,指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西南边疆教育研究浪潮中,梁瓯第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将边疆民族教育研究与民族地区社会改造紧密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民族教育研究的思路与视野,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汤涛:大夏师生是集体的王阳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