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滩窑址群位于缙云县壶镇镇大溪滩村南约一公里处。时代为宋、元。大溪滩窑址群现存较完整窑床有17条,其中最长的为88米,最短的残长有35米。从瓷片堆积看,其内含十分丰富,器物种类有各种大小的碗、盘、碟、瓶、壶、罐、油灯盏、香炉等。器物装饰图案主要有刻、划、印纹莲花、水草、云纹、莲瓣纹和菊花瓣纹等,有的碗内底戳印阴文楷书“清凉河滨”、“河滨遗范”、“金玉满堂”和“儿男遗范”等款识。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少数黑釉和青白瓷。装烧方式主要以龙窑、匣钵、垫饼、简柱、叠烧等,属于龙泉窑系。该窑址群的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大溪滩窑址群于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大溪滩宋元窑址群在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1986年进行专题调查,后经复查认定窑

床17处,1989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壶镇大溪滩村南500米。1982年冬发现。面积约2平方公里,包括大坟山、窑山头、四叉门前、馒头山、面前山等地点共19处窑址。

大溪滩窑址群发现的器物、印记、款式、装烧方式,以及窑具匣体、简形垫柱、喇叭垫座、泥质、资质垫饼来看,其烧造年代应始于北宋,元是其高峰期,从出土与传世的同类物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大溪滩窑址群当属宋元时期的遗存,也就是说,离现在已有1000来年历史了。大溪滩窑存在时代与龙泉窑宋元间鼎盛时代差不多,但龙泉窑大多松散地建在龙泉溪两岸。而我县的大溪滩却是单一地集聚式建在好溪中游。这与当今壶镇镇民营企业的以内生内聚式发展壮大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由于壶镇地处金温咽喉、台通道的地理优势,加上好溪水源的条件,壶镇大溪滩凭借规模化生产,以名声响亮的“处器”品牌,组成阵容强大的促销大军,东突西闯、南征北战,占有了自己一个市场份额。从现如今在福建省等地陆续发现的一些“清凉河滨”、“金玉满堂”等戳印瓷器,正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溪滩窑址群的器具分类主要有碗、盘、洗、壶、炉、钵、罐、缸等等。纹饰也非常丰富,以莲瓣为大,有刻、印、划各种团花,缠枝牡丹、纹、菊花、水纹等。开口造型方面,有敛口、侈口、葵口、敞口等。器具底部文字也颇多样,除“金玉满堂”和“儿男遗范”等款识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还发现过一件书写有“左库”字样碗瓷片,推测为今雁岭左库村定制品。大溪滩窑址群的遗物大多为民间实用器物,而纯艺术品类瓷器较少,这与我们现在的壶镇镇企业行民间路线,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真正依托市场的产业王国,从而做大产业,也是一脉相承的。

形成条件

1、壶镇一带历来有兴工重商的社会氛围;

2、烧窑所用的薪炭等燃料充足;

3、瓷石矿具备,可就地取材;四处于交通咽喉,水陆运输相对通畅;五临近好溪,窑群取水用水方便。

艺术

大溪滩窑址群的艺术属于龙泉窑系。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朝,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大溪滩窑址群出土的器物釉色苍翠,正符合龙泉窑的艺术特征。龙泉窑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藤本牡丹图案。

大溪滩窑址群出土的器物承继了龙泉窑独特的薄胎厚釉技术,给浙江省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因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发扬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提高它的艺术性。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产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术,有些釉层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它的优点归纳起来大约有:

1.不起浮光,沉着柔和;

2.色泽青翠,浑厚滋润;

3.内外均匀,精致细腻;

4.釉汗固着,极少流动。所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

至于艺术上的成就,具体地从它的造型和纹饰的优美风格中表现出来。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艺术价值。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型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

造型

大溪滩窑址群所表现出的形式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它的品种形式之丰富,造型、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省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龙泉青瓷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龙泉青瓷在青瓷工艺的高峰,是青瓷釉色与质地的顶峰,是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是巧夺天工的人工青玉。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人为之美感所倾倒。

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如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

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如式瓶、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轻盈精致的荷叶碗、莲蓬碗,设计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壶,浑厚主重的内折口莲瓣钵,小巧玲珑的各式鸟食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雄鸡香薰,三足花囊(这两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宫,现在台湾。)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发展原因

1、当时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区杭州市),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2、北方的汝、定窑相继为金朝统治者所侵占和推毁,五代十国吴越时曾盛极一时的余姚上林湖窑业也已凋零,市场上对青瓷需求增加。

3、以南宋皇帝赵构为首的统治者,建都临安后,为补充经济的不足,大力发展手工业。

4、南宋以后,海运中心从广州市转移至泉州市,先后在杭州、温州市宁波市等地设立舶司。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对外贸易规定以瓷器易物品的“博易”方针,这样更促进龙泉青瓷业的发展,龙泉青瓷成为主要的输出产品,外销瓷产量增加。因此作为龙泉窑系的一部分,大溪滩窑也逐渐发展起来。

5、以龙泉窑为中心,包括大溪滩窑在内的南方窑系很少受战争破坏。青瓷业不断发展和繁荣,到了南宋晚期达到鼎盛时期,声名益彰,其中优良的产品成为当代珍品。在制瓷工艺技术上,吸收了唐、五代十国越窑和当时官窑以及北方各窑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更加绚丽灿烂,登峰造极,烧制出精美绝伦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莹。而且讲究造型艺术,以鼎、炉、瓶见多。花色品种和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造型见长、釉色取胜、纹片著称,反映出东方民族淳厚朴素、崇尚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据《七修类稿》记载:相传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善于制瓷,各主一窑,造型风格与釉色、所制青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称为哥窑,生二所制之瓷称为弟窑,弟窑代表浙江省清瓷的正色,为中国民窑之巨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