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乌(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俗称红叶乌桕,也称“红乌桕”“红叶乌桕”“红心乌桕”“山柳乌桕”等,大戟科乌桕属糯米椴或灌木。因《本草纲目》“乌桕,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而得名。

山乌桕树高3-12米,小枝灰褐色,有皮孔。叶互生,纸质,嫩时呈淡红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顶生总状花序蒴果黑色,球形,外薄被蜡质的假种皮。种子近球形。花期4-6月。果期8~ 9月。广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西省、安徽、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等省区,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喜深厚湿润土壤,较耐旱,适应性强。多生于山坡或山谷混交林中。

山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可入药,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等症状。山乌桕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油料树种,种子外被蜡质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木材轻软,可制火柴枝及茶叶容器。山乌桕还可作为行道树、园路树、工业原料林、退耕还林的阔叶树种,亦是沿路、沿江河等营造生态景观林不可多得的特色树种。

命名

乌桕跟乌桕非常亲,它在山里分布很广,所以就叫“山乌桕”了。它们名字中的“乌”是“乌鸦”的意思,《本草纲目》里说“乌臼,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桕”则是“臼”的意思,因乌桕树老后常黑烂成臼一样的碗状,因而得名。

山乌桕原拉丁名是Sapium discolor,在APGⅢ分类系统中,山乌桕所在的乌桕属被拆得七零八落,广义的乌桕属Sapium一分为六,分裂为白木乌桕属、浆果乌桕属、美洲乌桕属等,现在所说的Sapium属,就是指狭义概念的美洲乌桕属了。分裂后和乌桕一起,分布于南亚和东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小属Triadica中,改名为Triadica cochinchinensis,其属名Triadica来自希腊语,来自希腊语,指胶囊有三个种子,也就是三室蒴果, 种加词cochinchinensis是“印度支那的”,说的是山乌桕模式标本采集地。

形态特征

乔大或灌木,高3-12米,罕有达20米者,各部均无毛。

小枝灰褐色,有皮孔。

叶互生,纸质,嫩时呈淡红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短狭或楔形,背面近缘常有数个圆形的腺体;中脉在两面均凸起,于背面尤著,侧脉纤细,8-12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略呈弧状上升,离缘1-2毫米弯拱网结,网脉很柔弱,通常明显;叶柄纤细,长2-7.5厘米,顶端具2毗连的腺体;托叶小,近卵形,长约1毫米,易脱落。

花单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长4-9厘米的顶生总状花序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丝状,长1-3毫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宽近1毫米,顶端锐尖,基部两侧各具一长圆形或肾形,长约2毫米宽近1毫米的腺体,每一苞片内有5-7朵花;小苞片小,狭,长1-1.2毫米;花萼杯状,具不整齐的裂齿;雄蕊2枚,少有3枚,花丝短,花药球形。雌花花梗粗壮,圆柱形,长约5毫米;苞片几与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内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三角形,长1.8-2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短尖,边缘有疏细齿;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壮,柱头3,外反。

蒴果黑色,球形,直径1-1.5厘米,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近球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外薄被蜡质的假种皮。

种子

种子近球形,长4-5毫米,薄被蜡质假种皮。

分布范围

广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也有。

生长习性

喜光及温暖气候,有一定的耐旱、耐水湿及抗风能力,多生长于田边、溪畔,并能耐间歇性水淹,也能在江南山区当风处栽种。但以土壤湿润肥沃、阳光充足的低山次生疏林或山谷地区生长最好,在较干旱瘠薄地区也能生长,却多为灌木。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

采种整地

采种

山乌桕种子于10~11月果实成熟,蒴果成熟时呈暗褐色,蒴果开裂、现出白色种子即可采收。果实采回后,晒3~5 天至蒴果开裂,取出种子,用氢氧化钙或草木灰水浸泡种子3~5天,捞起放入箩筐内,搓除蜡质,用清水冲洗种子直至干净。取出种子晾干,普通干藏。

整地

选择排灌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作圃地,冬季深翻1遍。用硫酸亚铁消毒后,以腐熟农家肥牛栏粪或猪粪10吨/公顷作基肥。圃地需三犁三耙,苗床高20厘米,宽1.2米,南北向,自然长,床面土块打碎整平。

播种方法

山乌桕宜点播,2月中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播种,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沟深5-8厘米。种子播前用多菌灵或0.2%高锰酸钾消毒,然后用50℃温水浸种10小时。播后用无菌黄心土覆盖,厚1厘米,然后盖稻草,洒水浇透土壤。播种量为22.5-30千克/公顷。播种后15-20天即可发芽,此后1周左右基本出齐。幼苗生长很快,速生期在7-8月,此阶段生长量占一年的70-80%,8月开始长侧枝,9月中下旬苗木转入粗生长期,至10月底基本停止生长,随着气温的下降开始落叶。一年生苗木平均高度约1.5米,地径1厘米左右,主根长25-30厘米,侧根5-6轮,根系较发达。产苗量约37.5万株/公顷。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施肥

幼苗萌发后20天左右长出真叶5-6片。此时可追第1次肥,施氮肥45千克/公顷。以后每个月追肥1次,以氮、磷肥为主,共3-4次。于9月施钾肥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山乌桕较耐旱,但水肥充足时生长更快。因此,要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高温干旱的7-8月,要注意灌水保湿。

除草

本着“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进行,除草3-4次,7月底苗木即可郁闭封行,此后无须除草。

栽植抚育

备耕

种植前100天备耕最好。株行距一般为2.5米×3米,种植穴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挖穴前清除禾本科杂草灌木丛,然后分别堆放表土和心土。穴挖好后,每穴施复合肥0.25-0.5千克,再回填表土与肥料,搅拌均匀,将穴填满土。用于道路绿化时,株行距以5米×5米为宜。

种植

每年2-3月的下雨天为种植最佳时期,营养杯苗可延期到4-5月种植。裸根苗起苗时不要损伤到苗、根,在运输苗时要进行遮荫,以防止失水干枯,影响造林成活率,应做到随起苗随包装随运输,及时种植。种植时应将苗根充分舒展,苗木要扶正,然后盖土,踏实土壤。若是杯苗,种植后不能重踏表土,防止损伤根系。种植深度应超过原地径处3-5厘米。浇足定根水,再盖上1层土,防止水分的蒸发,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管理

种植30天后,每株施尿素0.05千克,促进根系的生长。造林后连续3年每年进行一次扩穴施肥,每株以施复合肥0.5-1千克为宜。并及时做好虫害的除治工作,防止刺蛾科大蓑蛾美国白灯蛾蚕食树叶及嫩枝。

病虫防治

山乌桕病虫害较少,主要是老鼠咬食种子和小地老虎咬食幼苗根状茎部位。可采用吡虫啉拌种或喷施防地下害虫的农药进行防治。

主要价值

山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可入药,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等症状。山乌桕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油料树种,种子外被蜡质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木材轻软,可制火柴枝及茶叶容器。山乌桕还可作为行道树、园路树、工业原料林、退耕还林的阔叶树种,亦是沿路、沿江河等营造生态景观林不可多得的特色树种。

经济

山乌桕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油料树种,种子外被蜡质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木材轻软,可制火柴枝及茶叶容器。

药用

山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可入药,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等症状。

观赏

春季嫩叶和秋季老叶红色,红艳可爱,果实成熟时裂开,果皮脱落,种子常年挂在树上,为鸟类喜爱的食物,群植或片植,为优良的秋色植物和生态林树种,可作为行道树、园路树、工业原料林、退耕还林的阔叶树种,亦是沿路、沿江河等营造生态景观林不可多得的特色树种。。山乌桕因其叶片长时间呈现红色,可营造美丽的植物景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如果在城郊公园或森林公园中成片种植,效果尤为显著,春、秋、冬季都可观赏满山红叶。

生态

山乌桕的花富含糖分,招引蜂蝶;种子为鸟类所喜食,对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造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山乌桕.广东树木公园.2024-09-06

山乌桕.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9-06

“南国红叶”山乌桕.食品与生活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6

林知道丨漳州景观与用材造林树种—山乌桕.漳州林业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