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诚(1939年1月—2014年8月23日),男,汉族,安徽肥西人,无党派人士,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生前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教授职称。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包括唐宋文学、唐诗风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与唐朝其他文体关系研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曾宪梓奖二等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出版有《唐诗风貌》《李商隐诗歌集解》(与刘学合著)等多部学术著作,成果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2014年8月23日下午2:30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人物经历
1939年1月生,籍贯安徽肥西县。
1957年由六安师范保送入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师大前身)中文系(本科)读书。
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7年7月晋升教授。曾任芜湖市新芜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安徽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第八届政协常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人民教师”奖章。
1997年获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教师奖二等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教学与研究。
2014年8月23日安师大著名教授余恕诚去世,享年75岁。为弘扬余恕诚先生崇高的师德师风,其亲属家人于2016年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捐资设立“余恕诚奖学金”。
主要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讲授课程
唐宋文学、唐诗风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与唐朝其它文体关系研究。
学术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与刘学锴先生合作,出版和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李商隐文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李商隐卷》(中华书局)、《李商隐》(中华书局)、《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三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商隐诗选》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
二是唐诗风貌系列研究,独著有《唐诗风貌》和重要论文20余篇。《唐诗风貌》由安徽大学和台湾内文律出版社出版,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在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又一确证》、《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李白与李商隐》、《李白与长江》论文及赏析文章20余篇。其中《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荣获国家图书奖两项、全国古籍图书奖两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两项、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两项。2014年获首届“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
所获荣誉
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7年获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二等奖、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奖。
2003年获全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合著)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中国文学史》(合著)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李商隐诗选》(合著)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
《唐诗风貌》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
论文《李白与长江》获省社科一等奖、《文学评论》1997-2002年优秀论文奖。
论文《论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年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并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2年,荣获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称号。2014年获首届“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
学人轶事
一九三九年,余恕诚生于安徽省肥西县一个农家。“改变生活的转机,是一张油印的告示”,余恕诚回忆道,一九五一年,还是十二岁孩童的他,挑着一着六七十斤重稻把子,路过二三十户人家的小镇,无意中看到路旁土墙上新贴了一张油印告示:肥西初等师范学校招生。“免费的,而且有助学金”余恕诚说,那时候家里很穷,虽然免费,但是穷困的家里需要人劳动,作为家庭重要的劳力之一,父母不同意他求学。那时开明的祖父说,小孩要上学就让他上吧。于是,在哥哥的陪同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夜路奔波,走到五十里外的县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举考中。一九五四年,初级师范毕业可以领到三十七块五毛的工资。但是余恕诚毕业时年龄太小,被保送去六安市读中师。这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喜庆,经济困难是主要问题。最后还是祖父发话,余恕诚继续他的求学路。“当时到六安读中师,报道根本没有钱”,余恕诚说,从家到六安一共一百四十五里路,在六安上学的三年里,在余恕诚的记忆里,只乘过两次车。一次是年前,因为大雪无法行走,一次是毕业,拿着派遣费坐车回来的,其余都是步行去学校。他说,一百四十五里的路,十五六岁的少年,每次都是天刚朦朦亮,带上干粮从家出发,走十几个小时的路程,赶到学校后,整个人就如树棍,直愣愣的,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同学帮忙脱鞋、洗脚。一九五七年,余恕诚在六安中师毕业后,又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那时候家里依然没有钱,依然穷困。祖父编了十几双草鞋,沿着公路叫卖,算是凑齐了到芜湖的路费。
人物评价
余恕诚从一个农家少年成长为大学教师、后又成为知名教授,唐宋方面的研究大家。在安徽师范大学,提及
余恕诚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余老师的教学与为人表示佩服与尊敬。“余老师,谦逊、素淡的风格感染了他的学生”,目前是余恕诚同事、文学博士的俞晓红说,“聆听过几次余老师的课,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他,仍是每次重新备课,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的‘贴胡子’成为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佳话”,“余老师的讲课风格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2000年前,曾有一位法国留学生,因为钦仰余老师的师德,转学至余老师门下,做唐宋方面的博士论文,在余老师的学术熏陶下,要求再延长一年时间,随余老师做学问。
从1987年,获得教授职称以来,第八届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府参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点负责人,获得过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无数荣誉。余恕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教学与研究,在业界具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