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鱼龙属(属名:Himalayasaurus)是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化石发现于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可推测喜马拉雅鱼龙可能属于萨斯特鱼龙科,这科包含数个三叠纪的大型鱼龙目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鱼龙是种大型鱼龙类,身长被估计约15米长,体重30-50吨。其牙齿带有锐利切割边缘,其身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或海豚。颈不明显,皮肤裸出,背上有1个脂鳍。四肢变成鳍脚,适于海洋中游泳,嘴长突出,牙齿锐利,多达200个。性凶猛,主要以海洋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卵胎生。喜马拉雅鱼龙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地质板块理论。化石的被发现,证明被称为“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峰地区,于2亿多年前曾是鱼龙目出没的一片汪洋大海。颈部消失,长而尖的头部与身体连成了一条线。肩部以后最为宽阔,然后向尾部缩小。尾鳍呈竖立的月牙状。吻部细长,口中长满了又大又尖的牙齿。眼睛大而圆,视觉及听觉良好。鱼龙是当时凶猛的海洋动物,食物为海生鱼类及其他海洋动物,谁也不知道鱼龙是怎样从陆地返回大海的。

由来

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白雪皑皑,异峰突起,山麓地带则森林茂密,郁郁葱葱。但在1.8亿年前,那里却是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海洋,与欧洲的古地中海相通,名为古喜马拉雅海。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的珠峰脚下聂拉木县海拔4000多米处,发现了一些大型鱼龙目的化石,定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已经被古代洋流冲得支离破碎,乱作一团,估计其原始长度可达10米以上。这些化石充分证明了今天的世界屋脊在距今2.1亿年前曾经是浩瀚的热带海洋 。

这种鱼龙的外貌与今天的海豚和鲨鱼很相似。它体长16米多,嘴内有粗壮似扁锥的牙齿。整个头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圆。脊椎骨的椎体像一只碟子,两边微凹,整个脊椎骨就像栓在绳索上的一串碟子。它的四肢骨扁平,肩骨长,这都有利于游泳。纺锤状的躯体,桨状的四肢和强壮的尾巴,使它成为古喜马拉雅山脉海中无可匹敌的快速游泳家。这种鱼龙目发现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土隆与定日县两地,时代为三叠纪晚期。

繁殖

由于喜马拉雅鱼龙是彻底的水生动物,那么它的繁殖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 因为它不可能像幻龙那样再回到岸上来,在沙土中产卵。凑巧的是,考古学者们在化石中找到了答案。在一些鱼龙的化石中,还有尚未降生的小鱼龙。其中,还有小鱼龙的头位于成年鱼龙的骨盆口上,这正是这条小鱼龙即将诞生的时刻。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是灾难,让鱼龙母子遇难,但是定格的那一刻,让1.8亿年之后的人类知道了,鱼龙是卵胎生的动物,它们的卵在体内孵化,等小鱼龙出世之后,才离开母体。

科考发现

2023年5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科考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