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是本本土建筑设计研究作品集,里面收录的、说的、写的和做的表达了作者一些有关本土设计的个人观点。这部作品集,虽不敢说个个珠矶,但构思独特,个性鲜明,并能显露出一定的文化底蕴。《本土设计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是崔恺院士结合近年来的设计实践和文章论述,对本土设计理念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内容简介

《本土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出版。

图书目录

在本土中若隐若现

关于城市的对话

北京德胜尚城

拉萨火车站

安阳殷墟博物馆

辽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博物馆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国际会议中心

大连软件园9号楼

大连软件园8号楼、10号楼、11号楼

大连软件园软件工程师公寓

东莞松山湖新城商务办公小区

北京雅昌彩印大厦

首都博物馆

韩美林艺术馆

北京富凯大厦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宁波BOBo国际办公楼

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

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庭院3号院

关于”集群设计”

“美观还是文化”

感性还是理性

民族形式还是本土文化

关于旧建筑改造

建筑作为城市的界面

游走在山水之间

读书和杂感

追随梁思成先生的足迹在建筑本土化的道路上学步

在中间——一种状态和一种角色

年表

后记

后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里,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的金秋时节,在过往几年的积累和准备之后,在领导和同行的关心、督促下,经过同事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这块“砖”终于出炉了。常言道:抛砖引玉。这里面所收录的、说的、写的和做的表达了自己一些有关本土设计的粗浅观点,真诚希望引发阅读者的思考,而思考对今日忙碌中的同行们都是如此难得的必要。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给我建筑知识的老师们,三十年了,你们的教诲还时时在耳旁!其次要感谢给我创作机会的领导和业主们,你们给予的信任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其三要感谢与我共同工作的同事、同行们,你们付出的智慧和热情为创意注入了真正的生命!其四要感谢我并不都认识的千千万万的工程建设者们。你们付出的劳动和艰辛让梦想成为现实!其五要感谢专业和社会媒体的朋友,你们的约请和督促使我在忙碌中总要静下心来梳理思路,清醒头脑!其六要感谢学界和业界的领导和同道.你们给予的交流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你们给予的荣誉褒奖是对我的鞭策!我还要特别感谢彭一刚院士三十年来对我持续不断的指导和关心.还数次拨冗为本书作序。让学生深怀敬意。特别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广源先生,二十多年来他用相机记录了我的创作历程,并以本书的出版为已任。为此做出决定性的贡献。还要感谢任浩、田颖、张荚奇、傅晓铭、徐乐乐和杨净几位同事在资料整理、图文编排中的出色工作。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徐晓飞编辑富于耐心和严谨的工作。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亲人的养育之恩,特别是我的妻子周蔚女士一直以来对我忙碌工作的支持和容忍,以及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总是沉浸在满足和幸福之中。

我愿以这本书向上述所有令我尊敬的人们致敬!

我愿把这块砖铺在中国建筑的复兴之路上!

序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也是崔恺同志从业的第23个年头,如果连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体上也接近30个年头了。我在给《中国建筑教育》创刊号的题词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重要标志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建筑师,他们为繁荣建筑创作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疑,崔恺同志便是这一大批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中的一员。

崔恺不仅硕果累累,而且为人低调、谦虚。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劝他把作品汇集成书,并为他写了一篇短序,但是却迟迟没有见到出版。后来得知,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虽然做了一些工程,但还不到出书的时候。又过了几年,他终于出版了一本《工程报告》,开本很小,仅是“报告”而已,对比当前浮夸、张扬的社会风气,实在是非常谦虚。

在此,不妨讲一讲我的名利观。以往,名利被当作资产阶级思想受到严厉的批判。其实,我是不相信人会“毫无”名利思想的,能够做到“淡泊”就很不错了,在名利和物欲横流的今天,要想做当代的陶渊明是根本不可能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名和利也是这样,要顺其自然,而不可巧取豪夺,这就是淡泊。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季献林老先生还是实事求是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说: “出名越早越好”,我很佩服她的坦诚。追名逐利,以儒家思想来衡量是不足称道的,而她却公然声称自己要出名,并且越早越好,这实在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那么,我为什么要劝崔懂早一点出作品集呢?深思起来,大概也是希望他能早一点出名吧!看来,他还缺少这方面的勇气,需要有外力来推他一把。

天津大学在几所老的建筑院校中属规模最小的一所,在当今频綮的院校评估中,什么都以量来衡量高低。所以,每逢评估,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压力。所章,我们的毕业生很争气,前有崔恺周恺,在奥运会工程中又出现了李兴钢赵小钧,他们都是中青年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就,自然也为母校增添了不少光彩,起码也可以证明,规模小的院系也是可以培养出有用之才的。

1977年恢复高考,崔恺便是在这一年考入天津大学的。在“四人帮”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毕竟还有一部分青年不信那一套。所以说,首届恢复高考录取的学生都是用功读书的,加之上山下乡的磨炼,整体素质也是比较好的。崔恺在学习阶段就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在第一次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他与几位同学合作,一举获得了一等奖;另一件事是在研究生阶段,设计课作业“北戴河区疗养院”方案不仅构思严谨,而且图纸绘制工整精细,独具特色。在与日本神户大学的学生作业交流中,很受日本教授的青睐,其中一幅表现图还被印制成海报,张贴宣传。当时给老师们的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预言,这位学生未来必将大有作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