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墓是唐宋莅潮十相之一陆秀夫的墓地。该墓有多处,其中南澳岛陆秀夫墓位于南澳岛东面的青澳山下,总占地约150平方米。二城陆秀夫墓位于都斛镇义城村。英山村陆秀夫墓位于湘桥区磷溪镇英山街村枫塘山。三合联安马山陆秀夫墓位于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
南澳岛陆秀夫墓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 (1280 年),曾于明万历十二年 (1584年) 重建,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大修,而后又经多次重修。1995年潮汕地区陆姓后裔将南澳墓地扩建为两周王陵。
二城陆秀夫墓的由来是陆秀夫投海后,其尸体漂近海边,被人捞起,葬于二城。明初(1370年),有人曾在该处为陆秀夫建起了庄严的坟墓,坟旁盖有房子,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并设有守墓人家。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清代二城村的当权人贪图陆秀夫墓“风水好”,毁平其墓以建住宅。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旧墓不可得,于是在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上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潮州市的地方长官在潮州东郊(今意溪)为陆秀夫建“衣冠冢”,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中,墓园曾被夷为平地,碑石散失。之后,陆秀夫墓碑又被发现,2003年陆姓后裔才把墓碑迁至湘桥区磷溪镇英山街村枫塘山,重建陆公墓园。
南澳岛陆秀夫墓存有墓首、墓手、墓埕。墓后右侧 10 余米高的山腰上有一块高 5 米的巨石,上刻大字 “丞相石”,每字 1 米见方,下刻 “印光任题”。该墓被列为南澳县文物保护单位。英山村陆秀夫墓墓碑上款“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十二日潮州府承奉”,下款“钦差提督南赣汀漳惠潮等处军务、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察题”。三合联安马山陆秀夫墓为土筑,墓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石为花岗石。
历史溯源
南澳岛陆秀夫墓
陆秀夫墓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 (1280 年),曾于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 重建,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又进行过一次大修,而后又经多次重修。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丞相陆秀夫。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5厘米的花冈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1995 年潮汕地区陆姓后裔将南澳墓地扩建为两周王陵。
二城陆秀夫墓
据传,陆秀夫投海后,其尸体漂近海边,被人捞起,葬于二城(即今都斛镇义城村)。明初(1370年间),有人曾在该处为陆秀夫建起了庄严的坟墓,坟旁盖有房子,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并设有守墓人家。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清代(1645年间),二城村的当权人区长德贪陆秀夫墓“风水好”,毁平其墓以建住宅,因此,守墓人竟成了掘墓人。区长德等把陆秀夫的棺木挖起,抬至村北的马鞍山烧掉,把墓前的石马、石狮抛落村前的河涌,把墓碑断成两截并凿掉碑文。此外,区长德还把二城村改名为义城村,并威胁村中人不准外传,还对外来访寻陆秀夫墓的人表示:此地是义城村不是二城村,二城村在新会区。据光绪十九年重修的台山市《新宁县志》中明确记载:“陆秀夫墓在都斛二城村”,并加注说:“(陆秀夫墓)按黄醇崖山志云,在新会二城村。盖未分县时,地属新会。又邑西南马山,亦有丞相墓。”
三合联安马山陆秀夫墓
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二城村的旧墓不可得,决定另寻一处风水宝地筑墓。风水名师追龙寻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看到该山酷似奔马,且山灵水秀,气势恢宏,是风水宝地。于是选择在马山上的“马舌”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英山村陆秀夫墓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潮州市的地方长官在潮州东郊(今意溪)为陆秀夫建“衣冠冢,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中,墓园曾坊被夷为平地,碑石散失。之后,陆秀夫墓碑又被发现,2003年陆姓后裔才把墓碑迁至湘桥区磷溪镇英山街村枫塘山,重建陆公墓园。
墓地布局
南澳岛陆秀夫墓
南澳岛陆秀夫墓位于南澳岛东面的青澳山下。古墓总占地约150平方米,存有墓首、墓手、墓埕。墓后右侧 10 余米高的山腰上有一块高 5 米的巨石,上刻大字 “丞相石”,每字 1 米见方,下刻 “印光任题”。印光任是乾隆初年的南澳同知,这是个文官。“丞相石” 下有诗文,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其诗云:丞相从龙遁海边,满腔热血誓回天。仓皇尚正孤臣笏,转徙犹陈大举篇。墓旁有两方碑碣,右书 “有宋丞相君实陆公之墓”,立于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左书 “重修宋陆丞相墓碑志”,是1995 年陆姓后人所立。
英山村陆秀夫墓
墓地入口耸立着一座三门四柱结构的石坊,坊联曰:“匡国安黎庶,沐风栉雨奔宇宙;蹈海抱龙归,一片丹心照赤日。”坊额正面是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所题,背面为“孤忠大节”四字,两侧花板分别镌刻“节参天地”“忠贯日月”。循山道前行,依次可见碑记亭、忠贞亭、文昌亭,是陆氏宗亲为纪念先祖所建。登上山坡,宋丞相忠贞陆公之墓背枕峰峦、面眺青苍。墓碑上款“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十二日潮州府承奉”,下款“钦差提督南赣汀漳惠潮等处军务、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察题”。
三合联安马山陆秀夫墓
墓为土筑,墓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石为花岗石。目刻“宋左柱围丞相讳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落款为“祀孙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置广西安察使司分巡右江备道花霖举人行中、树英、文祖、锦泉等重修”墓向东,左前方是将军山,右前方是右将军山。山间碧波浩荡者为茭笋塘水库,可谓山灵水秀,实乃一风水宝地。
墓主生平
陆秀夫是唐宋莅潮十相之一,二十岁时与文天祥同时考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来因与丞相陈宜中政见不合,被贬潮州市。陆秀夫四十岁时,元军攻陷杭州市,宋恭帝赵㬎被俘,南宋王朝危在旦夕。陆秀夫奉旨回朝任枢密院事,成为南宋最后一任宰相。行至温州市遇上了南逃的宋室,他与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市拥立恭宗的庶长兄、年仅七岁的赵昰即皇帝位,是为宋端宗。他们从南澳岛沿海路一直逃到琼州海峡,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潜走占城(今越南);陆秀夫、张世杰负起了保宋的重任。
景炎三年 (1278 年) 三月,端宗为躲避元军追逐,匆匆上船避入广州市外围的珠江口海面,不想遇上风浪,“龙舟” 倾覆,端宗遇溺,虽被救起却从此染病。不到十岁的幼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几个月后就驾崩于逃亡路上。陆秀夫只好拥立端宗异母弟、年仅六岁的赵昺为帝,逃往新会崖山避难。
一心想斩草除根的元军统帅伯颜,对南宋流亡小朝廷穷追不舍。至元十六年 (1279 年) 二月初六,宋元两军大战于崖山,陆秀夫始终守护在少帝身边。因元军势盛,张世杰战至日暮,见大势已去,欲携幼帝一起逃亡。陆秀夫担心被俘,决意不上船。这时宋军兵败如山倒,陆秀夫知道已经无法逃离,于是挥剑跪在帝昺跟前哭诉:“国事至此,皇帝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即恭宗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遂背负年仅八岁的幼帝,腰系玉玺,投海赴难。
开发保护
陆秀夫投海殉国后遗骸不可寻,后人在东郊白塔岭下为他修筑了衣冠冢。2003年,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各乡代表经过商议,把东郊的陆秀夫墓碑迁至英山村枫塘山,重建陆公墓,并扩为两周王陵。2007年,英山村陆秀夫陵园被确定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澳岛陆秀夫墓被列为南澳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事件
2017年7月22日,有网友发帖表示,位于潮州市磷溪镇英山村的宋末名相陆秀夫陵园受破坏,石制香炉、石狮子被砸毁。图片显示,陵园内的石狮子、石牌楼、石香炉等均被不同程度砸毁,而据陆姓宗亲后来统计,被砸毁的陵园内的石构件共有14处,包括石狮6只、碑记石2块、香炉2个、石碑记亭方柱石2条、主墓抱石2条。当地警方表示,他们已经介入调查,而当地也启动了陵园修复工作。
参考资料
寻访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墓.中国侨网.2025-08-06
潮州密码⑯以贬谪之名开化潮州,十相留何声?.南方+.2025-08-06
三合联安马山陆秀夫墓.台山市人民政府.2025-08-06
35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目录.南澳县人民政府.2025-08-07
南宋名相陆秀夫陵园遭破坏 香炉被砸粉碎.中国青年网.2025-08-07
探访磷溪陆秀夫墓|孤忠大节世仰止 青山有幸寄英魂.南方+.2025-08-06
磷溪英山|南宋名相陆秀夫陵园遭破坏 警方悬赏征集线索.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7
南宋名相陆秀夫陵园大量石构件、石狮等物被砸毁.百家号.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