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机是手工提花织机的简称,外文名Flower machine,俗称“挂毛机”或“手摇机”。适于织造复杂的大花纹织物。经汉唐时期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手工织机已经走上定型化,宋人已使用提花机。元人薛景石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中所绘“华机子”图,对织机每一零件的尺寸及其安装位置都有规定。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绘有花机全图,并对其结构作了详细说明。花机全长一丈六尺,中间装有调整经线开口位置的部件,即盘。

花机简介

其下垂吊衢脚,是使经线回复原位的部件。衢脚以加水磨滑的竹棍制成,共一千八百根,今称纹针。机上有花楼高高突起,是提花机上用人力按花纹样稿控制经线起落的部件。龙袍织机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织机的尾部用经轴卷丝。中部垂直置放的两根叠助木,是用来绷紧经线的压木。此外,还有楼门﹑涩木﹑老鸦翅﹑铁铃﹑眠木牛﹑称庄等多种部件,十分复杂。花机适于织造复杂的大花纹织物。织作无花纹的素罗,或在软纱上织小花纹时,用一人操作的小机(即腰机),而不用花机。使用花机需两人合作,一人司织,一人“坐立花楼架木上”负责提花。

相关典籍

花机式样

凡花机(1)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两头。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2)二扇。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其机式两接(3),前一接平安(4),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若织包头市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选自《天工开物·乃服》

词语注释

(1)花机:提花机。

(2)桄(ɡuànɡ):同“框”。

(3)两接:两截。

(4)平安:水平安装。

原文翻译

提花机全长约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耸起的是花楼,中间托着的是衢盘,下面垂着的是衢脚(用加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一千八百根)。在花楼的正下方挖一个约两尺深的坑,用来安放衢脚(如果地底下潮湿,就可以架两尺高的棚来代替)。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楼的木架子上。花机的末端用的是的杠卷丝,中间用叠助木两根,垂直穿接两根约四尺长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别插入织筘的两头。

织纱、罗的叠助木比织绫、绢的要轻十多斤才算好。素罗不用起花纹。此外,要在软纱、绫、绢上织出波浪纹和梅花等小花纹,只须比织素罗多加两片综框,由一个人踏织就可以了。而不用一个人闲坐在提花机的花楼上,也不用设置衢盘与衢脚。花机的形制分为两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楼朝向织工的一段,向下倾斜一尺多,这样叠助木的力量就会大些。如果织包头纱一类的细软织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倾斜的花机。在人坐的地方装上两个脚架,这是因为那种织包头纱的丝很细,要防止叠助木的冲力过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