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豆腐柴(学名:Premna szemaoensis C. 大火草)是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

形态特征

乔木,高(4)-7-12米;老枝棕褐色至黑褐色,无毛,有纵沟槽和皮孔;幼枝、叶柄及花序分枝密生棕褐色稍卷曲绒毛。叶片厚纸质,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8厘米,宽6-14厘米,全缘或有不规则疏齿,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表面疏生短柔毛,背面密生棕褐色绒毛,侧脉6-8对,在表面下陷,在背面隆起;叶柄圆柱形,长0.5-6厘米,脱落后在枝上留有明显隆起的圆形或半圆形叶痕。

聚伞花序在小枝顶端排成伞房状,长5-12厘米,宽7-23厘米,有长1.5-3厘米的花序梗;苞片线形,长4-15毫米;花萼钟状,长约1.5毫米,被短柔毛和淡黄色腺点,顶端近截平或稍成二唇形,每唇通常有2齿,很少1唇为3齿;花冠淡绿白或淡黄色,长3.5-4毫米,喉部密生一圈白色长柔毛,毛长约1毫米;雄蕊4,几等长或2枚稍长,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花丝基部有柔毛;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圆形至倒卵形,紫黑色,长5-7毫米,宽4-5毫米。花果期6-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等地区。生长于海拔500-1500米比较干燥的疏林中。分布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湿19-22℃,极端最高温37-39℃,极端低温-6至5.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相对湿度80-82%。生长于基质为迭纪紫少页岩系构成的山地,也见于迭纪石灰岩构成的山地,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其次是黄壤土和淋性碳酸根土,pH值为4.5-7.5,适应性强。天然下种局限于树冠周围,在有适当荫蔽和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种子可以萌发成苗,在林中生长缓慢,在低海拔郁闭较大的林中,长势较差;在800-1000米的向阳山地疏林中生长最好,多为2-3层乔木,伴生的常见树种有羊蹄甲一担柴木紫珠、大果山香圆、火绳树等。

别名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8年 ver 2.3——易危(VU)。

物种现状:在中国云南南部分布虽广,但不集中,林下幼树少见,天然繁殖较差;由于在当地具有多种用途,砍伐严重,又因刀耕火种,烧山毁林,成年植株大量减少。

保护措施:分布区内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植株,严禁砍伐,产区应积极引种试种并推广种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百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24-02-05

百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