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斋是道教斋法的一种分类,分为内斋和外斋。内斋主要针对个人修行,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外部表现为无声无息。外斋则是为了帮助他人或处理事务而举行的斋法,通常由团体执行,包含各种活动。
历史沿革
内外斋的概念最早见于《金箓大斋启盟仪》,其中提到:“斋法之说,有内有外,请备论之。内斋者,恬淡寂寞,与道翱翔,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也。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谢,即古人祷祠祭祀之余意也。”孔子向颜渊传授的心斋之法,旨在通过专注和冥想达到精神上的纯净和平静。这种状态被称为心斋,也是内斋的一种形式。早期道教的守一之法也被视为内斋的一部分。随着道教仪式的发展,内外斋逐渐融合,如陆修静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礼拜、诵经等活动来净化心灵。北宋时期的道士陈碧虚认为,道士的内在修养是斋醮仪式的基础。明朝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对内斋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包括心斋、常斋、清净斋和长斋四种类型。隋唐时期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则将内斋定义为道的最高境界,而外斋则涵盖了多种济度的方法。
详细解释
心斋
心斋是指严格遵守天界的戒律,使内心与外界的行为一致,没有任何欲望和恐惧,能够自在地忘记一切,达到与真人相同的道德水平和神仙般的境界。
常斋
常斋指的是杜绝辛辣食物,远离厌恶的事物,切断肉类饮食,戒除欲望。
清净斋
清净斋提倡断绝五谷杂粮,减少人际交往,居住在山林之中,饮用自然气息,遵循戒律,遗忘世俗根源,消除胎儿和母体之间的联系。
长斋
长斋是在坚持前三类斋法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持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最终实现飞升,这取决于个人的决心。
观点
隋唐时期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提出,斋法的功德可以分为两种:极道和济度。极道对应的是《洞神经》中提到的心斋坐忘,达到了道的极致。济度则包含了三箓七品等多种方法。
参考资料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个人图书馆.2024-11-08
道教斋法有哪些?.搜狐文化.2024-11-08
吃斋不能吃什么.搜狐网.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