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学名:Muscicapa striata):体重14-19克,体长14-17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灰色具细纹的鹟。上体烟灰,头顶具黑色细纹,下体白色,胸部并有时两胁具灰色细纹,翼及尾褐色,羽缘色浅。与灰纹鹟的区别在头顶具细纹,尾羽羽缘色浅。虹膜褐色,嘴偏黑,脚爪黑色。

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和人工林等较为开阔的小林内,罕见留鸟于中国新疆极西北部的开阔林地及花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性安静而驯善,不甚怕人。杂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蚱蜢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欧洲亚洲至贝加尔湖,南至巴基斯坦,越冬在非洲。

形态特征

斑鹟雌雄羽色相似。下体灰褐色。前额、头顶和枕具黑褐色中央条纹,有的在背部还模糊可见。腰和尾上覆羽较黄褐。尾褐色,羽缘淡棕色。两翅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具淡皮黄色或白色羽缘,其中初级飞羽淡色羽缘较窄,次级飞羽和翅上覆羽淡色羽缘较宽。眼先淡灰白色,眼圈皮黄白色,耳覆羽淡褐色,头侧和颈侧灰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条纹。下体白色有时两胁缀有皮黄色,胸和两胁具褐色条纹,翅下覆羽和腋羽乳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肉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4-19克;体长♂145-168毫米,♀145-172毫米;嘴峰15-17-毫米;翅♂83-92毫米,♀83-92毫米;尾♂63-70毫米;跗15-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和人工林等较为开阔的小林内,也常出现在人类附近的果园、庭院和地边灌丛与树上及有灌木生长的无树荒坡和半荒漠地带。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4月迁来中国新疆繁殖,9-10月迁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性安静而驯善,不甚怕人。常呈垂直站立姿势停息于水平枝或电杆上,尾不时的上下摆动,若有昆虫飞过,立即飞去捕捉,然后又买回原来栖木上,也繁殖地飞到地上捕食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蚱蜢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叫声由单薄刺耳的tseet…chup, chup声。鸣声由尖厉叫声的音节构成。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中国、刚果、刚果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游荡:贝宁佛得角科摩罗冰岛塞舌尔斯里兰卡美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立刻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树木水平枝与主干之间的枝杈上、裂开的树皮缝隙间和浅的树洞中,距地高多在1-6米,大多在1-2米,也有在灌丛和地上石隙间营巢的,特别是在无林地区。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植物、细枝、枯草茎、草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根和兽毛,有的巢外还网有苔藓和蛛网,伪装得和树干颜色一样。巢的大小外径8-10厘米,内径6-7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筑好。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4-5枚,偶尔也有少至3枚多至6枚的。卵海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0-21.0毫米×12.9-15.0毫米,平均18.3毫米-14.2毫米。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2-14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2-13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Muscicapa striata (Pallas, 1764) - Spotted Flycatcher.BioLib.cz.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