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Trichosanthis Fructus),是一种化痰类中药,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成熟果实,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喘、胸痹心痛、乳腺增生症、带状疱疹等病症。
瓜蒌的各个部位均可作为药用,既可以口服,也能够外用。与瓜蒌配伍使用的药物主要有薤白、乳香、川贝母、黄芩等。瓜蒌的传统方剂有《宣明论》中的润肺散、《圣济总录》中的验方、《金匮玉函要略方》中的栝楼薤白半夏汤等。在中成药方面,有清气化痰丸、止咳橘红丸、咳喘顺丸等。需要注意的是,寒湿证、湿痰证患者以及脾虚且大便溏泻者应当谨慎使用瓜蒌。另外,瓜蒌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一同使用。
瓜蒌在《诗经》里被称作天瓜,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栝楼,在《针灸甲乙经》中名曰瓜葵。瓜蒌最早出现于《名医别录》。此外,在《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伤寒论》等诸多典籍中也有关于瓜蒌的记载。
来源
来源植物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瓜蒌栝楼属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瓜蒌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用部位
瓜蒌的各个部位均可作药用。当瓜蒌果实表面白粉变成淡黄色时,可采摘悬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全瓜蒌;将果实从果蒂处剖开,取出瓜瓤和种子,晒干即成栝楼;挖取瓜蒌的块根,去泥沙,刮去粗皮,晒干或烘干,即成天花粉。
采收加工
瓜蒌需在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收。采收时,使用剪刀在距离果实15厘米之处,将连带着茎的果实剪下,随后悬挂于通风干燥之处晾干,便成为全瓜蒌。在采收过程中,将种子以及瓤取出,再进行晒干,这样就制成了栝楼。
性状
药材
呈类球形或者宽椭圆形,长度7~15cm,直径6~10cm。其表面呈现出橙红色或者橙黄色,有的皱缩,有的则较为光滑。顶端有着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微尖锐,还带有残存的果梗。瓜蒌的重量各不相同。其质地脆,容易破开,内部表面为黄白色,有着红黄色的丝络。果瓤呈橙黄色,质地黏稠,种子黏结在一起形成团状。具有焦糖色素般的气味,味道微酸、甜。
饮片
呈现为不规则的丝状或者块状。其外表面为橙红色或者橙黄色,有的皱缩,有的较为光滑;内表面呈黄白色,有着红黄色的丝络,果瓤为橙黄色,与种子黏结在一起形成团状。具有焦糖般的气味,味道微酸、甜。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瓜蒌性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瓜蒌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等功效。瓜蒌所主治的病症主要有咳喘、胸痹心痛、肺痈、消渴、便秘、气管炎、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急性期)、胃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等内科疾病;乳房炎、乳腺增生症等妇科学疾病;以及带状疱疹等。
效用分析
栝楼性寒,味甘而清润,微苦能降泄,主入肺经,善于清肺热,润肺燥,又能化痰导滞,故常用于肺热、痰热咳嗽胸闷,痰黄质稠,不易咯出。因兼润肠通便之效,故上证伴大便干结者尤宜。
瓜蒌苦寒之性,既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开郁,散结宽胸,故可通利胸膈之痹塞,用治痰热互结心下,气郁不通,升降失职的小结胸证,症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咯痰黄稠;开胸除痹,利气导痰,又为治痰饮停聚,胸阳被遏而见致胸背疼痛,喘息咳睡等胸痹心痛的要药,正如《本草思辨录》云:“瓜蒌实之长,在导痰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
瓜菱性寒,能消痈散结,可治肺痈、肠痈、乳房炎及痈疽等瘀热、热毒病证,对痈肿初成,未成脓者尤为适宜。瓜蒌甘寒质润入大肠,能润燥滑肠,多用治胃肠津液不足,肠燥便秘;若津亏伴有气滞,大肠传导失司之便秘,亦可发挥利气通便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时,全瓜蒌用量为9~15g;栝楼为6~10g;瓜蒌仁为9~15g。内服可入汤剂,或者制成丸剂、散剂。全瓜蒌和瓜蒌皮通常采用常规煎煮的方式。瓜蒌仁需打碎后再进行煎煮。适宜在饭后服用。外用时取适量药物,捣烂后敷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与瓜蒌配伍同用的药物主要有理气药,如薤白、郁金、枳实、北柴胡;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当归、红花、丹参;化痰药,如川贝母、半夏、远志;清热药,如黄芩、夏枯草、知母、葛根、黄连等。
方剂举例
瓜蒌的传统方剂有《宣明论》中的润肺散、《圣济总录》中的验方、《金匮玉函要略方》中的栝楼薤白半夏汤、《妇人大全良方》中的神效瓜蒌散等。《宣明论》润肺散将瓜蒌去除种子,研磨成末,可用于治疗小儿膈热咳嗽、痰喘之症;《圣济总录》验方以栝楼、乌梅肉、苦杏仁研磨成末,加入猪肺中煮熟后食用,能够治疗肺痿咳血不止之病;《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由栝楼、薤白、白酒组成,可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喘息咳唾、短气之证;《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由瓜蒌、当归、乳香、没药、甘草组成,可用于治疗乳房炎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之况。
在用于治疗胸脘痞闷的小陷胸汤中;治疗肺热咳嗽、咯痰不畅的川贝母瓜蒌散中;治疗肺热痰黄的清气化痰丸中,瓜蒌皮或瓜蒌仁也是主要的药物。
成药举例
瓜蒌的中成药有清气化痰丸、止咳橘红丸、咳喘顺丸等。清气化痰丸具有清肺化痰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热郁肺所导致的咳嗽痰多之症,痰液色黄且黏稠,伴有胸腹满闷之感;止咳橘红丸(胶囊、颗粒、口服液)能够起到清肺、止咳、祛痰的作用,针对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以及咽干喉痒等症状有着良好的疗效;咳喘顺丸功效为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浊壅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以及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患者出现上述证候者。
风险禁忌
寒湿、湿痰证,或脾虚而大便溏泻者应谨慎使用瓜蒌。此外,瓜蒌不宜与乌头、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瓜蒌中含有大量的萜类化合物,主要属于三萜类,还含有黄酮、甾醇类、丰富的糖类成分、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蛋白质和多肽,以及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萜类成分主要有栝楼松油醇、栝楼仁二醇、豨莶精醇、葫芦素B和葫芦素D等。瓜蒌中氨基酸类的主要成分有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
药理毒理
瓜蒌酸有降低血脂、抗血栓等作用。植物固醇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进而起到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作用。氨基酸类是瓜蒌发挥化痰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例如半胱氨酸能使痰黏度降低,易于咳出,蛋氨酸可在体内转化为半胱氨酸及胱氨酸达到协同作用。有机酸类成分,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萜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实验证实枯楼仁二醇对人肿瘤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瓜蒌种子中提取出三萜类化合物,能够抑制ES病毒早期抗原活性。瓜蒌总黄酮具有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作用;羟基芫花素和芹菜素是两种天然的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炎的作用。此外,瓜蒌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在抗炎、抗病毒、抗菌、抗癌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籍记载
瓜蒌是葫芦科植物,具有许多名称,如《诗经》中称之为天瓜,《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栝楼,《针灸甲乙经》中称之为瓜葵。瓜蒌首次记载于《名医别录》。五代十国时期的《日华子本草》中所收载的“吊瓜子”(后经考证为瓜蒌),其味苦,性冷,无毒。《本草纲目》认为瓜蒌苦,寒,无毒。而《中华本草》则称其“味甘,微苦,性寒”。《名医别录》记载其“主胸痹心痛,悦泽人面”。《日华子本草》认为瓜蒌“补虚劳口干,润心肺,疗手面皱,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明确了瓜蒌的润燥止痢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利大肠,消痈肿疮毒”,说明了瓜蒌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效。《伤寒论》与《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多处有瓜蒌的使用。如小陷胸汤“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然后内(纳)黄连、半夏,“再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以治疗“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便可“治胸痹不寐,心痛彻背”。《本草思辨录》记载“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瓜蒌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基源植物信息
栝楼
红花栝楼属于攀援藤本植物。其块根肥厚,呈圆柱状。茎较为粗壮,具有纵棱及槽,多分枝,被白色伸展的柔毛所覆盖。叶片互生;叶柄上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包裹;卷须3至7分歧,同样被柔毛覆盖;叶片为纸质,轮廓近似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均约5~20厘米,常常3至7浅裂至中裂,少见深裂或者不分裂而仅有大小不等的粗齿,裂片呈菱状倒卵形、长圆形,边缘常常再次浅裂,基部呈心形,表面为深绿色,较为粗糙,背面则是淡绿色,两面沿着叶脉被长柔毛状的硬毛覆盖,基出掌状脉有5条,细脉呈网状分布。
栝楼为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者在枝条上部单生,总状花序长达10~20厘米,十分粗壮,具有纵棱及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朵花,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为倒卵形或阔卵形,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呈筒状,长2~4厘米,先端扩大,被短柔毛,裂片为披针形,全缘;花冠为白色,裂片呈倒卵形,先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平邑雪萝树,被柔毛;花药靠合,花丝分离,粗壮且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被柔毛;花萼筒为圆筒形,裂片和花冠与雄花相同;子房呈椭圆形,绿色,柱头有3枚。果实为椭圆形或圆形,成熟时呈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呈卵状椭圆形,压扁状,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在5~8月,果期为8~10月。
中华栝楼
中华栝楼与栝楼很相似,然而其植株相对较小。叶片常常3至7深裂,几乎达到基部,裂片呈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具有小裂片的很少见。雄花的小苞片也较小,通常长度为5~16mm,宽度为5~11mm。花萼裂片呈线形。种子的棱线距离边缘较远。
参考资料
浑身是宝的瓜蒌.新浪新闻-人民资讯.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