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语: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简称КВЖД,英语:Chinese Eastern Railway)全称“中国东方铁路”,又称为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并进而控制远东,于清朝末期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它是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全长共2400多公里。

1896年,清朝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中俄密约》后,由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1897年8月,中东铁路进行开工仪式。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并开始正式营业。中东铁路是从俄国经中国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它呈“丁”字形,以哈尔滨市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市,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市。中东铁路全长共2400多公里,设站33个,其中东西干线长1480多公里,南北支线长940多公里。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帝国长春市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苏联成立后,1920年开始,长春以北段由中国和苏联共同经营。1935年3月,苏联将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作价卖给了日本。1945年8月,中东铁路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1952年12月31日,结束中苏共管,中东铁路完全由中国收回,归中国所有。中东铁路横贯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纵连吉林省和辽宁省,从满洲里市哈尔滨市绥芬河的线路称为滨绥铁路,全长1514公里;从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市的线路称为哈大铁路,全长943公里。

中东铁路为完整体现中国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代化进程的实物例证,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铁路旧址及建筑群,被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背景

1891年2月,俄罗斯帝国决定兴建西伯利亚铁路时,就想在未来铁路的某一站上;修筑一条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直接与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各省通商”;

1893年2月,俄国学者巴德马耶夫向负责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献策说:“西伯利亚铁路不仅要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而且应从贝加尔向南深入中国1800俄里,直达甘肃、兰州……”;

1895年秋,沙俄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就派人到东北地区进行勘察。清政府提出交涉,俄驻华使馆答称,俄罗斯兴造西伯利亚铁路,将来可能与在东北日后兴造各铁路相接,所以“自应将满洲铁道所能经过各地情节数端,预先勘查”,并要清政府训令地方当局“放行无阻”,“量力照料”;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2千万两白银(包括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索款3千万两),清政府财政拮据。俄罗斯帝国便乘人之危,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四厘借款合同》,提供贷款,以图控制中国。后来,俄、法成立由俄国控制的华俄道胜银行,规定该银行拥有可以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山、设工厂,代收税款等特权。这个银行后来成了沙俄借地筑路的工具;

1896年4月18日,沙俄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把满洲铁路干线及支线的租借权给俄国公司,而且不能让别的外国人参加。1896年5月26日,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的日子,他要求清朝政府派李鸿章率团来圣彼得堡参加庆典,欲借此逼迫清廷同意“借地造路”。清政府只得重新起用李鸿章为“头等出使大臣”,让其率团去彼得堡。

1896年3月3日,李鸿章率领庞大的出使团离京。在西方各国周游了一圈后,于当年的4月30日乘船抵达了彼得堡。在70多个国家派往俄罗斯的祝贺使团中,李鸿章被排在了至尊的第一位。抵俄后,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迅速与李鸿章进行了密谈。

密谈中,维特一再强调,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是俄国给了中国巨大“帮助”。为此,要求中国允许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东北地区北部,以便今后两国联手对付日本。清廷早就对俄谋求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有所警觉,并制定了相应对策。当李鸿章对俄提出的“借地修路”表示犹像时,维特马上威胁说:“若竟不允……从此俄罗斯不能再助中国矣。”随后,尼古拉二世也秘密召见了李鸿章。表示“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他人尺寸土地;中俄交期最深,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并保证:“将来难保英日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中国。”俄国人信誓旦旦保证:“只要签约,俄国就支持中国的完整性。”

甲午战败,李鸿章看到了日本东北地区的野心,与俄联盟以便共同对付日本是李鸿章的定策。俄国为打动李鸿章,还提出与法国合作,为清廷提供9800万两白银的低息借款,以解其财政窘境。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决心放弃清政府当初制定的“自造铁路”原则,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条约主要内容有:日本如侵略俄罗斯、中国,两国陆海军互相支援,彼此接济军火、粮食,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任何港口;中国政府允许华俄道胜银行建筑一条穿越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两省,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伤员、粮食和军械。李鸿章自得地认为,“这个条约至少可保清代20年平安无事”。

《中俄密约》是1896年6月签订的,但从1895年6月起,俄国人就开始以旅行者、考察队的名义,大摇大摆地越过国境,到中国松花江流域四处收集地质资料,背着中国政府,擅自进行铁路勘测,直到1898年勘测完成。

历史沿革

俄罗斯帝国一直把吞并东北地区作为它的既定国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即开始酝酿建设一条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把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其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在一起。清朝光绪二十 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允许俄罗斯修筑东清铁路。同年12月,俄国将铁路定名“满洲铁路”,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正式定名为清代东省铁路,又称 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1897年8月举行开工仪式,1898年8月东清铁路正式动工,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北部干线(满洲里市到绥芬河)和南满支线(宽城子至旅顺)及其他支线,全长约2500多公里,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干支线相连,恰如“T”字形,分布在中国东北广大地区。

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并开始正式营业。日俄战争(1904 年)后,俄罗斯帝国南满铁路长春市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

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长春以北段(即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

1922年2月28日,北京政府与苏俄、远东共和国两政府代表就中东铁路问题签定协定大纲规定:中东铁路归中国政府管理;俄人所有该铁路股份由中国政府于向后5年内收回之;该路未完全收回前,苏俄、远东两政府之代表有权派员参与该路路政;中东路所负各国政府及外商之债,由中国政府完全负责。

1929年7月,发生“中东路事件”。

1935年3月,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北满铁路)以1亿4千万日元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苏联红军驻扎东北地区,中东铁路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通过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苏联给中国的贷款协定等文件。有关中东铁路的协定中说:“缔约国双方同意苏联政府将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此项移交一俟对日和约缔结后立即实现,但不迟于1952年末。

在移交前,中苏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的现状不变。惟中苏双方代表所担任的职务(如铁路局长,理事会主席等职),自本协定生效后改为按期轮换制”。

1950年4月25日,中苏双方通过谈判,成立了中国长春铁路公司,作为中苏两国在中东铁路移交前共同管理该路的机构。

1952年9月15日,中苏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为进行铁路移交工作,成立了中苏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应于1952 年12月31日前将中东铁路向中国移交完毕。

1952年12月31日,结束中苏共管,中长铁路(原中东铁路)完全由中国收回,归中国所有。当时恢复设立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管辖中长铁路全部,包括哈尔滨到旅顺的哈大铁路。其后中东铁路分为了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三条铁路线,延续至今。

俄罗斯帝国修建中东铁路的目的,主要是夺取俄罗斯远东地区霸权,进一步掠夺中原地区东北部丰富的资源,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入侵。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参加了加冕典礼。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之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之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使沙皇俄国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等许多特权。东省铁路最初的走向由满洲里市入境,经海拉尔区、博克图、扎兰屯市昂昂溪区哈尔滨市一面坡镇横道河子镇穆棱市直至绥芬河出境。1901年4月15日,由哈尔滨开出的第一趟列车到达扎兰屯站,标志着扎兰屯历史上正式通车。

经过长春市的哈尔滨至大连市间铁路,最初为俄罗斯(名义上为中俄合办)哈大铁路,始建于19世纪末,1903年正式通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这条铁路的管理陷入混乱。1920年,中国政府收回铁路管理权,将中东铁路附属区域改为东省特别区,设行政、警政等机关进行管理。1930年,东省特别区路警处在调查铁路各站情况后,形成了《中东铁路各站调查书》。

线路走向

哈尔滨市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市,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初名“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市大连市)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苏联控制全部中东铁路,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解放后该铁路移交中国,分为滨洲铁路滨绥铁路哈大铁路三条铁路线。

中东铁路干线西起由满洲里入境,中间经过海拉尔区扎兰屯市昂昂溪区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直至绥芬河出境,横穿当时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两省;支线从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市等,直到旅顺口,纵贯吉林和辽宁省两省。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总长2437公里,是俄罗斯帝国连结欧亚两洲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

满洲里市经哈尔滨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干线,全长1480多公里;由哈尔滨经长春市大连市是中东铁路支线,称南满铁路,全长940多公里

主要车站

原中东铁路沿线共设站舍33个,如今多数俄式站舍因各种原因被拆除,只剩下不伦不类的建筑赝品。

满洲里车站。满洲里口岸换装场,由俄罗斯驶进的货列都要在这里换装。中国铁轨是标准铁轨,轨距1435 毫米,俄罗斯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采用的是1524毫米轨距。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古语意“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市亚”,音译成汉语变成“满洲里”。1901年4月,中东铁路的第一座车站建成,站名为满洲站,原站舍已拆除。

扎兰屯站,是中东铁路西线一处重要的中间站。地处大兴安岭松嫩平原结合地带,是中东铁路通过兴安岭隧道向南进入东北平原的第一大站。中东铁路上层管理人员把这里辟为避暑疗养的胜地,在这里相继修建了悬索桥、中东铁路俱乐部、中东铁路秋林公司、避暑旅馆、沙俄铁路小学、中东铁路职工住宅、铁路职工卫生分所等一大批建筑,至今仍保留有当年建设的遗址遗物,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牙克石站牙克石市站前中东铁路木制水塔淹没于一片棚户房内。蒸汽机车时代,机车牵引力的动力来源主要依靠煤炭燃烧加热水产生的蒸汽,所以铁路沿线设置很多的水塔,用来给机车加水,同时满足站区生产、生活需要。

昂昂溪站。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北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国的疆域到国外访问,曾在这里作短暂停留。

富拉尔基区老火车站。火车站建于1903年,设有候车室行李房和仓库。目 前,周围杂草丛生,墙体上挂着大理石齐齐哈尔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荒凉无比。

安达站。该站开站于1901年,站舍建于1903年。在建设新火车站时把这座站舍平移了两百米,得以完好保护。安达市保存很多中东铁路时期的民居,政府进行了重新规划,花重金规整平移。

香坊车站。1898年俄国首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抵达哈尔滨市香坊区,即在香坊西修建了火车站,命名为“哈尔滨站”。哈尔滨开埠伊始是从香坊开端,所以老哈尔滨人会说“先有香坊,后有哈尔滨”。哈尔滨是中东铁路节点上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哈尔滨站。老哈尔滨站俄式建筑已于1959年拆除。

伊林小站。站名取自这座建筑的设计者俄国人伊林。

车站等级

中东铁路沿途车站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哈尔滨为仅有的一等站,横道河子镇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齐齐哈尔市等并列二等站,旅顺为三等站,头道沟(今长春市)、沈阳市四等站大连市牡丹江市为五等站。

运行列车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自第一辆旅客列车驶入哈尔滨火车站后,哈尔滨火车站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之后,不同功能和档次的旅客列车开始在哈尔滨站驶进驶出。

豪华专列被称为“列车旅馆”

中东铁路豪华列车包厢尊贵豪华,是中东铁路时期最豪华的列车,又被称为“列车旅馆”。它是为了满足俄罗斯帝国贵族和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的需要而专门配置的一种高级商务兼旅游列车。列车旅馆由1节沙龙车厢、2节一等车厢、1节西餐车厢和1节行李车厢组成,另外在列车的尾部还配有铁艺雕花的敞开式的瞭望车厢。瞭望车厢是专供旅客欣赏列车沿线风景。

列车旅馆中的沙龙车厢既是一个小型的宴会厅,又是贵宾活动室,室内铺高级地毯,欧式酒柜中陈列着各种名酒。列车旅馆的西餐车非常讲究。餐车上使用的餐具都是银器、铜器、瓷器。这些餐具均有“中东铁路”的俄文缩写“KB”标志。

邮政列车

当时邮政列车挂有硬座车、卧铺车和餐车等三种,旅客上车实行对号入座。

邮政列车主要行程是哈尔滨市满洲里市,或满洲里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当时的国际卧铺车还办理租赁睡衣的业务。邮政车所挂的卧铺车不属于中东铁路,而是属于“国际卧车公司”。

国际卧车公司设在当时的哈尔滨站前格兰德旅馆北侧(原哈尔滨机务段乘务员公寓,20世纪80年代拆除),同时国际睡车队卧铺票也由此出售。国际列车卧铺票分成一、二、三等,车厢十分豪华,票价比中东铁路自备的卧铺车高一倍。乘坐的旅客大多是达官显贵。

联运22型客车

1910年,中东铁路开办旅客联运业务。由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三家铁路公司实行旅客联运,使客运量大幅度增长。

1912年,中东铁路又开展了北半球国际旅客联运业务,铁路公司继续增加旅客列车。中东铁路初期,铁路公司多数机车都是从英、美两国订购的,少数机车由俄罗斯生产。由于,从英美订制的机车价格高,工期长,影响铁路运营。铁路公司便增加了从俄国本土采购机车的数量。俄国生产的机车大都是两轴或三轴钢架木制客车,车体大,显得笨重。车内安装9排硬座,车厢有通风、取暖等设施,定员为46人,车体为绿色,人们称之为“22型客车”。“绿皮车”车厢没有通电,只能采用蜡烛照明,1916年以后,开始采用电灯照明。

亚细亚号特快列车

亚细亚号特快列车当时是全亚洲速度最快的列车。亚细亚号特快列车是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车辆厂生产的豪华全封闭列车,机车的最高时速为130公里/小时。1934年3月1日,亚细亚号首次运行,创造了以7个半小时跑完全程701.4公里的纪录。1935年9月1日,亚细亚号的运营里程延长至哈尔滨市。亚细亚号列车舒适快捷,为了抵御东北地区地区寒冷的气候,列车采用密闭式双层车窗,全列车配备美国开利公司制造的空调装置,以及可调节自动式座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铁”。列车编组为6节车厢,机车之后依次为行李车、三等车厢、餐车、两等车厢和一等车厢,其中三等车厢2节定员88人,两等车厢1节定员68人,一等车厢1节,为流线型头等展望车,定员48人。

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车辆厂共制造亚细亚号特快列车9台,其中有3台由沙河口区满铁车辆厂组装,全部投入运营。亚细亚号于1943年2月停止运行,1945年后,一部分客车车厢被运往苏联,残留下来的机车和客车被中国接收。解放后,亚细亚号展望车曾作为公务车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报废,现陈列于哈尔滨市中东铁路博物馆室外展。

历史事件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17日,苏联政府宣布从中国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国外交官迅速撤离,断绝外交关系。9月至11月,“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进攻中国东北边防军,东北军战败。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力协定》。

在本次事件中,东北地方当局虽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但张学良获颁青天白日勋章。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获荣誉

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纪念设施

横道河子镇机车库

本是一片原始山林的横道河子在中东铁路建设前后,涌入1.5万华人劳工、数千俄罗斯技工、1.5万伐木工人,工人家属和商人随之云集而来,人口最稠密时超过6万人,成为黑龙江省东部最大的团体人群聚集地。

横道河子现存97栋建于20世纪初的俄式建筑,除了机车库以外,以圣母进堂教堂和俄罗斯工程师的办公楼大白楼为代表。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木制俄罗斯教堂圣母进堂教堂,它建于1902年,室内可容纳500名信徒进行宗教活动,规模仅次于哈尔滨市喇嘛台,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以横道河子镇机车库为代表的中东铁路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横道河子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是东北三省唯一获此称号的乡镇。

2014年,海林市启动对横道河子机车库的抢救式修复工作,2016年,由机车库改建的博物馆对外开放。2018年,横道河子镇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到2022年,横道河子机车库已有119年历史了。

绥芬河市百年火车站

绥芬河中东铁路记忆馆已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市民开放。绥芬河是中东铁路东部端点站。火车站建成和中东铁路通车后,各国使团代办驻所皆树旗帜。一时间,绥芬河这个小小的镇子上同时飘扬着18个国家的旗帜,“旗镇”之名由此得来。铁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至绥芬河为第五站,所以绥芬河也被称为“五站”。

中东铁路记忆馆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装修风格,对整个火车站进行翻新、改造。推门而入,古朴与现代相融合,欧式与中式相互渗透。铁轨、车轮、蒸汽机模型沙盘及高铁模拟驾驶室,都将为市民及中外游客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中东铁路记忆馆。

中东铁路公园

中东铁路公园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连接江南至江北的慢行环线。从哈尔滨大剧院起,经滨水大道、松北大道松花江公路大桥、道里九站公园斯大林公园松花江滨洲铁路桥太阳岛东侧、中东铁路公园二期环至滨水大道,最终形成跨越松北区道里区道外区等四个区域16.1公里的慢行环线。环线的形成既可以发挥百年滨洲铁路桥的历史文化功能,展示历史名城风采和松花江黑土文化,发展铁路文化特色旅游。

穆棱陈列馆

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穆棱陈列馆,设立在中东铁路穆棱境内的一个节点站——“八站”之遗址处(马桥河镇政府所在地新站村)。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穆棱陈列馆是黑龙江省东部边疆中东铁路同类馆舍规模最大馆之一。主要内容反映的是中国东北“丁”字型铁路穿越穆棱市境内以“八站”(马桥河)为中心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故事。

2014年5月开始建设,2015年12月完工。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布展面积288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两层,设计为七个部分。其中一层设计布展三个部分,包括穆棱马桥河先民的足迹、穆棱境内的铁路、中华民国前期;二层设计布展四个部分,包括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开馆可接待100-150人同时入馆参观。

全年接待观众12万人次,免费讲解329场次,参与社教活动的13000人次。

参考资料

中东铁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15

中东铁路.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2024-11-15

中东铁路建筑群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2024-11-13

哈尔滨寻回中东铁路首列火车图纸 .中国新闻网.2024-11-13

中东铁路始末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11-13

史有前例:中东铁路钩沉.今日头条.2024-10-21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公布,含京张铁路等百个项目 .中国政库.2024-11-13

1930年中东铁路长春境内车站.今日头条.2024-10-21

追溯百年文化 寻迹中东铁路.今日头条.2024-10-21

中东铁路时期的旅客列车:睡衣可租赁.今日头条.2024-10-21

老火车站变身中东铁路记忆馆.黑龙江新闻网.2024-10-21

火车站变身中东铁路记忆馆.黑龙江新闻网.2024-10-21

中东铁路公园二期今日开放 .黑龙江日报.2024-10-21

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穆棱陈列馆.今日头条.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