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碎屑是一种由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对沉积盆地中已有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根沉积物进行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后重新沉积而成的颗粒。这些颗粒通常具有塑性变形或磨蚀的边缘,且颗粒边界可能切割粒内的化石、内碎屑、瘪粒或球粒。

形成过程

内碎屑的形成过程中,砾屑的成分和产状特征最为重要。例如,双向交错排列的砾屑表明有往复的潮汐流作用;放射状扇形排列的砾屑主要由风暴流作用产生;叠瓦状排列的砾屑通常是由单向流水作用引起的;平行排列的砾屑则常常与暴露作用相关联。此外,内碎屑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盆地外部的老地层内剥蚀搬运而来的碳酸盐岩碎屑应归类为陆源碎屑。

特征

内碎屑的特征包括复杂或简单的内部结构,以及良好的至次圆状或次棱角状的圆度。在竹叶石中发现的“碎屑”即为一种典型的内碎屑。按照直径大小,内碎屑可分为多个粒级,分别为大于2毫米的砾屑、2-0.5毫米的粗砂屑、0.5-0.25毫米的中砂屑、0.25-0.1毫米的细砂屑、0.1-0.03毫米的粗粉屑以及0.03-0.005毫米的细粉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