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任北伐军第五军第十五师师参谋长。 1924年12月孙中山广州市二十四日电”,发布委任令,任命何家瑞为鄂军总指挥。 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北伐动员令,组建国民革命军,何家瑞任第五军第十五师师参谋长。

简介

何家瑞(1889~1968),广东省东莞县人。为“保定系”资格最老成员(与蒋介石同学同宿舍并睡一个上下铺)。参与张勋复辟。曾任北洋政府亲军统领。后投奔中华民国广州政府,任民国护国军第一团副团长、粤军第一团团长。1924年被孙中山委任为鄂军总指挥。1926年任北伐军第五军第十五师师参谋长。“文革”中受到冲击而在家乡池塘中系石自沉。

生平

何家瑞,字李家瑞,又字武,1889年8月30日生,籍贯广东省东莞市(今东莞市)新沙坊。何家瑞出身书香门第,但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存亡的时刻,他深感责任,少年时即抱有以军事救国的思想。1906年冬,他远别乡土,投笔从戎,考入保定市北洋政府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清廷开办的高级军官学校,1906年11月6日北洋陆军部成立,隶属该部,1912年起更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于1907年春开学,学制一年半。何家瑞与蒋志清(后名蒋介石)是同班同学(但比蒋志清小两岁),并与蒋志清住宿同一房间,更巧的是,他们还是上下铺。但在日后,何家瑞从不趋炎与之联系。何、蒋均“是保定系中资格最老”(马永祥:《蒋中正保定军校求学记》,载《文史精华》2008年第12期)的一批学员。保定市当年的校长也是第一任校长是赵理泰(后为蒋百里张鸿绪等),高级军官学校设有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重科五科。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学制一年半(首期为两年制,此后开始每期一年半制)。何家瑞以优异成绩毕业,就军职于清廷北洋军阀。1916年袁世凯称帝,又授张勋为一等公。何家瑞在北洋政府任军职,受帝制派的张勋节制。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后任亲军统领。后任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一团副团长、粤军第一团团长。1924年12月孙中山广州市二十四日电”,发布委任令,任命何家瑞为鄂军总指挥。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北伐动员令,组建国民革命军,何家瑞任第五军第十五师师参谋长。1933年11月20日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福建事变”(简称“闽变”)爆发。22日,宣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何家瑞欣然应同乡、保定军校校友蒋光及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之邀,参加中国国民党左派及民主力量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任十九路军上校参谋长。1934年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李扬敬的副官处长。4月3日,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领袖、国民革命军上将陈炯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归葬故土广东省惠州(今惠州市西湖之畔紫薇山麓,作为吕振羽陈炯明共事多年的友人,何家瑞被国民党派为军方代表出席葬礼。香港《循环报》1934年4月4日在以《陈炯明葬礼一瞥》为题的报道中这样写到:“不久在祭者之群中,闪出几个政界人物,一个是‘西南政委’黄季陆,一位是‘云南省代表’但辛,一位是‘第三军长’李扬敬代表何家瑞,一位是前广东司法界名人徐傅霖。”何家瑞有爱国思想,同情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进步学生王匡(后名王匡,建国后任中南局宣传部长)走避到何家瑞家,何家瑞不但接纳王匡居留,并表示愿意承担风险。1937年知道其幼子何城投奔延安市抗日后,不仅不反对,还按月寄钱给他。后任广东省建设厅公路局处长。1939年任国民党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司令员为王若舟)上校参谋长。因对中国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及腐败成风的不满,于1941年毅然退出国民党,放弃优渥的薪俸,挂冠辞职。自此虽然过着十分清贫拮据的生活,但他拒绝某些旧同事要他再回国民党军队任职的邀请。1944年将唯一陪伴在身边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儿何淑娥送去东江纵队参军。1950年被邀参加东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深受冲击,被东莞老家街坊批斗。1968年9月6日,与夫人邓报芹,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一起以石缚身,自沉于老家池塘中,含冤弃世,结束戎马倥偬、曲折动荡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