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机(别名:红衣主教,枢机团;英文名:College of Cardinals)是教皇治理天主教会上主要的助手和顾问,是天主教会各级神职人员中仅次于教宗的职位。枢机被分成三级:枢机主教、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当教宗出缺时,也只有他们有权选举下一任教宗。

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区划分本堂和执事区,驻守本堂的司铎称 “枢机司铎”,负责区域慈善与礼仪的执事称“枢机执事”,罗马城郊教区主教协助教宗事务称“枢机主教”;其选举教宗权力历经演变,769年规定从枢机司铎和执事选出,1059年限定唯独枢机主教有选举权,1179年确定三类枢机均有权选举。教皇英诺森四世(Pope lnnocent IV,约1195~1254)于1245年决定赐给枢机主教戴红帽的权利,以示尊荣。教宗卜尼法斯八世(PopeBonifaceⅧ,约1230~1303)又于1294年决定赐予枢机主教在正式场合穿红衣长袍的权利。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的枢机不超120名,按拉特朗条约枢机被视为梵蒂冈城邦亲王,截至2012年12月枢机总人数达192名、来自约70个国家。

枢机的擢升由教皇自由拣选,并籍由谕令在御前会议中公开任命。另一方面,当不便在御前会议中公布新枢机的姓名时,教宗则可采取“默存于心”(in pectore)的特殊做法。在此情况下,被“默存于心”的枢机直到教宗将其公布之后,才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

历史沿革

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各有一间重点教堂或所谓“本堂”(即堂区教堂:TitularChurch)。这些“本堂”按地域分为几个组别,而这些组别又各自与罗马五个大殿(PatriarchalBasilicas)保持联系。五个大殿是:拉特朗大殿(罗马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殿、圣保禄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及圣母大殿。“枢机”,字源上来自拉丁文cardo一词,意即“枢纽”或“门铰”(英文为hinge)。教会视一个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驻守的地点——为教区的中心或“枢纽”。在教会历史上,那些驻守座堂的司铎,或固定驻守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为服务某教堂而领受司铎圣秩,但后来奉派为另一教堂服务的司铎,渐渐称为“枢机司铎”(Priest Cardinals或Cardinal Priests)。在罗马,“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皇,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宗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宗的顾问。

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起,罗马也设有多个执事区(Deaconries),由区域执事(Regional Deacons)负责慈善服务和物质需求,并协助罗马几座大殿的礼仪。他们逐渐被称为“枢机执事”(Cardinal Deacons)。由于身为罗马主教的教宗职务日渐繁重,因此教宗邀请那些邻近罗马的教区(称为“罗马城郊教区”:Suburbicarian Sees或Suburban Sees)的主教来分担他的职务,包括出任顾问和代表教宗主持拉特朗大殿及其他大殿的隆重礼仪(尤其主日圣祭)。这些罗马城郊教区传统上有七个(在公元第七世纪仅有六个),地域及名称在历史上曾有改变。

公元769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Roman Synod)规定,罗马的主教——教皇——必须由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1059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宗尼各老二世(NicholasII)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宗,而其他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宗人选。至于罗马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宗的结果。至公元1179年,历山三世(AlexanderIII)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宗。

近代的枢机组织,由1150年起开始定型。当时教皇尤真尼三世(EugeneIII)任命了奥斯底亚(Ostia)的主教为枢机团长(Dean),又另委任一位罗马教廷总务长(Camerlengo),其职责是在教宗出缺期间,处理教廷行政事务。从十二世纪起,罗马教省以外的一些神长,也被委任为枢机。亦自公元十二世纪起,枢机的职衔,亦授予其他总主教及主教,而至公元十五世纪,亦授予拉丁礼的宗主教。自十三至十五世纪,枢机的数目通常不超过30名。斐理斯·佩雷蒂于公元1586年,参照旧约时代以色列所设的七十位长老,规定枢机的数目为70名(主教级6名;司铎级50名;执事级14名)。这数目一直至若望二十三世(1958-62)才开始增加。1965年,保罗六世规定,东方礼教会的宗主教(Oriental Patriarchs)亦可被任命为枢机,且应列入主教级。教皇保禄六世于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教宗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120名。按1929年签署的拉特朗条约(Article21),枢机被视为梵蒂冈城邦的亲王(Princeofthe Church),纵使他们不是居住于梵蒂冈城内,而是居住于罗马古城内,也享有梵蒂冈国民的权利及特权。

多个世纪以来,亚平宁半岛的枢机占全体枢机的一半以上。在保罗六世(1962-1978)及圣·保禄二世(1978-2005)任内,枢机数目持续增加,并且比以往更具普世性,扩展至全球各地。本笃十六世于2006年2月22日,擢升了他任内的首批枢机,共15名(12名为八十岁以下)。

截至2012年12月22日,枢机总人数达192名,其中109名年龄为八十岁以下。这些枢机来自约70个国家,其中欧洲占103名,北美19名,拉丁美洲31名,非洲17名,亚洲18名,大洋洲4名。枢机团中有7位枢机来自耶稣会,8位来自方济会,6位来自慈幼会,另有12位其他会士;其余来自教区神职人员。教皇又于2012年1月6日宣布,于2月18日擢升22位枢机,其中包括香港教区主教汤汉

等级

按照教会传统,枢机分为三等级:主教级,由教宗授以罗马城郊教区衔者,以及东方礼之宗主教而被列入枢机者;其次为司铎级及执事级。

按传统,奥斯蒂亚(Ostia)城郊教区的领衔主教,同时出任另一个罗马市郊教区的领衔主教,而且兼任枢机的团长(Dean),是所有枢机中的首席。“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分别由教宗授以罗马古城内的堂区(Parish)或执事区(Deaconry)衔,使他们在名义上隶属罗马教区的圣职班。东方礼(OrientalRites)的宗主教(Patriarch)如被任命为枢机,可以本身的宗主教区(PatriarchalSee)为衔。

枢机主教

枢机主教是由教皇直接任命的最高级别的主教,为教宗的主要咨议人员。在教宗逝世后的枢机主教团会议中可选举和被选举为教宗。罗马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的主要教区的领导人往往由枢机主教担任。约产生于8世纪。11世纪时,教宗乌尔班二世(PopeUrban Ⅱ,约1035~1099)创设三级枢机,即枢机主教、枢机神父与枢机助祭,枢机主教对所领主教区有完全管辖权。1962年,教廷规定枢机皆由主教担任。现教区实权事实上逐渐由主教掌握,枢机可以掌管或不掌管教区。13世纪后,枢机主教正式礼服为红色,故在中国俗称“红衣主教”。

分类

按照职务的不同,枢机可分为两类:一类在罗马教廷任职,称之为“教廷枢机”(cardinaldicuria),他们参与普世天主教的管理工作。根据教会法律的规定,罗马教廷各部会只能委托给枢机领导:一类为“驻地枢机”(cardinairesidenziali)即继续留在各自的教区进行教区管理工作的枢机。

枢机人选基本条件

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圣秩的一个等级。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是司铎,有杰出的学识、德行和处事的才干。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基于年龄等理由获豁免晋牧。

枢机人选背景

1、牧守世界各地一些较重要的宗教区,如作为省会或首都的总教区,如米兰巴黎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马尼拉首尔特别市(汉城)、东京等的主教和在传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教区如美因茨德国)的主教。

2、修会会士,尤其是历史较悠久和较大的修会的会士,如本笃会、方济各会、道明会、耶稣会等。

3、在学术和教会事业上有杰出贡献的司铎或主教

委任枢机的程序

传统上每隔几年,教皇会在二月二十二日“建立圣伯多禄宗座节”或另一日期公布新任枢机的名单。擢升枢机的仪式通常约一个月后在梵蒂冈举行。

枢机的任命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教宗在由他召开、并只由在任枢机出席的一个闭门“御前会议”中亲自提名(nominate)及以法令批准(approve)一些适当人选。(参照法典351条2项)其次,教宗发出通知书(Biglietto)给个别候任者,并于数周内把全体新枢机名单向全球信众公布。最后,在教皇主持的御前会议中,新枢机们作信德宣誓、从教宗手中领受红色的小圆帽[Zucchetto(skullcap)]及方型礼帽(Biretta),并获授以罗马的一个堂区的领衔主任司铎职或领衔执事职,以表达他分担教宗在罗马教区的牧职。其后,他与教宗及其他枢机一同奉献圣祭(称为MassoftheRings)时,亦获赠枢机戒指(Cardinal’sRing),以标志他崇高的身份、牧职和与罗马教宗的密切共融。此外,“枢机司铎”及“枢机执事”,须到他们获指派的罗马教区辖下教堂,出席就任领衔主任司铎或领衔执事的仪式(“枢机主教”则没有此仪式)。

职责

一般情况

1、枢机主教和枢机执事驻在梵蒂冈,全职出任宗座部门(部、委员会、法院等)的主管或重要职务。

2、枢机司铎全职牧守世界各地的总教区(或教区),同时兼任上述某些宗座部门的委员,例如已故胡振中枢机曾出任宗座万民福音部和礼仪圣事部的委员)。

特殊情况

1、出席教皇召开的“御前常会”(OrdinaryConsistory)和“特别御前会”(ExtraordinaryConsistory)。前者由全体枢机,或至少在罗马居留的枢机参加,目的一般是为举行某些极为隆重的活动,但有时是为咨询某些重大事项。后者由全球各地的枢机出席,或是基于特别需要,或为处理重大事项。

2、以教宗亲身代表(Legatealatere)身份,出席隆重典礼或集会,或以教宗特使(SpecialEmissary/Envoy)身份,受教宗委托,执行某项牧灵职务。

3、参加选举教皇的会议(Conclave)未达八十岁的枢机,有参选权和被选权。按:被选为教宗者原则上可以是枢机团以外的男信徒。

枢机主教团

枢机主教团和世界主教会议一样,同为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咨议机构,但有所不同的是,枢机主教团的功能在教宗在任(Sede piena)和教宗出缺(Sede Vacante)时有所不同。按照《天主教法典》第353条,教宗在任时,枢机主教团的集会分为两种:常设性御前会议(Concistoro ordinari0)和特别御前会议(Concistoro straordinaro),如在教宗出缺时,枢机主教团则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召开枢密会议,选举新的教宗。按照《天主教法典》规定,凡在罗马教廷各部门或梵蒂冈城国内担任领导职务者,年满75岁者必须卸任。

相关服饰

相关华人枢机人员

1、青岛教区主教田耕莘(+1967)1946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2、天主教南京总教区总主教于斌(+1978)196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3、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2000)197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但由教皇默存心中,直到1991年才公布

4、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2002)1988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5、高雄教区主教单国玺 1998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6、香港教区主教汤汉 2012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枢机.枢机.2025-04-22

枢机.枢机.2025-04-22

枢机主教.枢机主教.2025-04-23

红衣主教团.红衣主教团.2025-04-23

服饰.服饰.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