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港,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境内,是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广东省东翼唯一的主要港口。地理位置上,汕头港东临台湾海峡,西距香港特别行政区187海里,处于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被誉为“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汕头港历史悠久,早在秦朝以前就出现了航海活动。1860年,汕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汕头港现共有7个港区,包括榕江港区、老港区等,总面积45平方千米,陆域面积1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汕头港已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通达东南亚及日韩等国家及地区。2020年新正冠状病毒亚科疫情复工复产期间,汕头港引航站全防护引领船舶安全进出港。

根据2014年综合相关信息,汕头港年货物吞吐量约12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约58万标箱。汕头港是国家一类口岸,“一带一路”重点建设15个港口之一。

地理水文特征

汕头港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汕头市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的称誉。汕头港扼韩江榕江练江之出海口,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福州市广州市黄金海岸线中央。东临台湾海峡,距高雄市214海里,距香港特别行政区187海里,历来是粤东、龙岩市赣州市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在沿海5大港口群中,汕头港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的枢纽港。《广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将汕头港确定为广东五大枢纽港之一。

其中珠池港区地处北纬23°19′—23°21′,东经116°38′—116°45′。在汕头市达濠岛北侧,东起鹿屿,西至龟屿牛田洋,为榕江出海口。

河口港,口朝东呈喇叭形敝开。港区水域长10.25公里,面积30.5平方公里。泥沙底。航道平均宽800米,水深5—11米。属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1米,最大潮差2.63米。涨潮流向西,流速2节;落潮流向东,流速4节。平均气温21.3℃。年雾日11—33天,有碍航行的雾连续不超过48小时。6—9月为台风季节。妈屿岛、德洲岛在湾口,港内受港外波浪影响小。口门内外均有拦门沙,外拦门沙在鹿屿侧,沿航道水深不及5米的范围达2.4平方公里;内拦门沙在珠池南,水深不及5米的范围0.8平方公里。妈屿岛、德洲岛将进出航道分为主航道和北航道,德洲岛南的德洲水道为主航道,从尖石屿至马山长3.5公里,宽0.25公里,除拦门沙最浅处4.3米外,其余水深6—18米,助航设施完善;北航道在妈屿岛北侧,进口处较浅。

港口近况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港口工作,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汕头港在货物吞吐量增长、新开航线、港口规划、重点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今后港口大建设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汕头港共新增航线11条,其中外贸航线8条,内贸航线3条,航线总数达到23条。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1735.9万吨到“十一五”期末的3509万吨,增长102%,年均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从36.8万标箱到93.5万标箱,增长154%,年均增长20.7%。去年货物吞吐量3509万吨,同比增长13.1%;集装箱93.5万标箱,同比增长14%。今年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942.3万吨,同比增长11.7%,集装箱24万标箱,同比增长18.7%。预计今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分别将达到4000万吨、110万标箱。

“十一五”期间,汕头港开始着手实施港口布局重点由汕头湾内海向广澳街道、海门外海深水港区转移的战略,建成了广澳港5万吨级泊位、5万吨级深水航道,以及海门港区15万吨级煤码头,港口泊位数从82个增至86个,通过能力从2518万吨增至3282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从16个增至18个。同时着手开展广澳港区5吨级石化码头、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海门煤炭中转基地、丰盛电厂煤码头、1-5万吨级石化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今年将开工建设广澳港区重大基础设施——防波堤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于2009年1月18日率先在省内开通汕头港——高雄港海上货运直航。航线开通以来,运营良好,效果明显。去年共完成2.6万标箱,其中重箱1.46万标箱,分别比2009年增长47.8%和44.9%。大大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受到台商和广大货主的欢迎。不仅结束了汕台两地海上货运业务通过第三地中转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两地之间的文化、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港口布局

汕头港现有老港区、珠池港区、马山港区、广澳港、海门港区、南澳港区、榕江港区等七个港区。其中,珠池港区是已建成的最大规模港区,广澳、海门区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港区。

广澳港区

广澳港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广澳湾,我市今后重点发展的外海港区,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对外开放。港区水深条件优越,岸线资源长达12公里,已被列为《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重点岸线。港区泥沙淤积轻微,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距离城市中心区域适中,是我国东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港区规划定位为承担远洋集团集装箱、大宗散杂货、石油化工、液化石油气、液体化工货物运输为主,具有综合物流、临海加工、保税仓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区。近、中期规划港区陆域面积13.6km2,共规划39个深水泊位,按功能划分为石化、多用途、集装箱、散杂货4个作业区,年通过能力1.3亿吨和800万TEU。

经过十几年的起步发展,目前广澳港已建成4个1-6万吨级码头和5万吨级航道,配套防波堤、航道、水电、通讯、疏港大道等设施,开通了地中海中东、东南亚、越南日本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工建设大型防波堤工程,为港区全面开发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5万吨级石化码头、10万吨级散货码头等一批大型专业化泊位,并配套10万吨级航道。

海门港区

海门港区具备建设10~15万吨级大型石化、散货码头的条件。主要为沿海煤炭、散杂货及石油化工品等运输提供服务,规划为具有物流园区、临海加工、保税仓储等多功能的综合型地方性港口。规划可建设0.5~15万吨级码头共16个。其中石化作业区具备建设5~10万吨级的石化码头条件,散货作业区规划除满足电厂配套煤码头外,还规划了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可建设5~15万吨级散货泊位。

港口规划

粤东是汕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跨越发展战略。2007年5月,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以汕头市为中心的粤东城市群,形成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汕头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港口城市,重要的外贸口岸,是广东省东部地区经济贸易、文化和交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海陆空立体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港口是汕头市的核心战略资源。根据粤东区域发展需要和我市打造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计划通过6到7年的努力,将汕头港打造成为东南沿海亿吨大港。为此,将新建20个左右万吨级以上泊位,配套相应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港口总通过能力争取达到亿吨,集装箱达到300万标箱;码头等级达到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和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建成具备运输组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保税加工、现代物流、通信信息、综合服务、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的东南沿海深水大港。

围绕打造亿吨深水大港这一目标,我市将根据汕头港货源腹地的产业结构,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建设广澳港和海门港区,努力打造粤东“四个基地”:一是以广澳港区5万吨级、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为依托,建设粤东集装箱基地。二是以广澳石化区和海门石化区为依托,建设粤东油气和液体化工原料仓储和转运基地;三是以华能海门电厂煤码头为依托,建设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四是以对台货运直航和保税区为依托,建设粤东对台物流基地。通过港口“四个基地”的建设,以大港口、大物流增强汕头粤东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历史

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市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瓜尔佳·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共30款,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若就公使驻京问题与别国另有应允或立约,美国即同时享受同等权利。2.美国官船至中国近海,中国应就采买食物、汲取淡水、修理船只等给与协助。若美国船只被毁、被劫,应准美国官船追捕盗贼。若美国人受到匪徒侵害,地方官须立即派兵驱逐弹压,严拿治罪,以保护美国人。3.增开潮州市(后改汕头市)、台南市为通商口岸。

建设历程

清咸丰九年(1860年1月),汕头港开港。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政府被迫将汕头港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有英、美、法、德、日等9个国家在汕头设立领事馆和航运机构。

1939年6月21日,随着汕头的沦陷,侵华日军对汕头港进行了破坏,汕头港逐渐衰落。

1949年11月,汕头解放后,人民收回汕头港管理主权。原汕头人民政府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并逐渐对破旧码头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但由于中国“一穷二白" 、经济贫困、科技落后,加上历次政治运动,汕头市经济发展缓慢,汕头港的面貌未能产生大的变化。至70年代中国经济有所复苏,国家开始重视港口建设,汕头港的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1973年12月,汕头港建成1座3000吨级泊位客货兼用的码头,为港口生产和潮汕地区几十万知青下乡海南省等地发挥着作用。

1976年,汕头港建成5000吨级码头两个,码头机械设备和配套设施也从无到有逐渐完善。

1979年7月1日,汕头港恢复了中断15年的汕头至广州市客运班轮航线。

1980年1月24日,汕头市港恢复了中断28年的汕头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客运班轮航线。

1982年至1995年末,汕头港建成3.5万吨级煤泊位、1.5万吨级杂货泊位和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各1个,以及配套的7.95千米外导流防沙堤一条,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530万吨。外航道水深由原来-4.7米提高到- 9.5米,结束了汕头港没有深水泊位,万吨轮进不了港的历史。

1984年,汕头港开辟集装箱业务。

1994年6月,由潮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属下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集团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与汕头港务局合资兴建的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汕头港珠池港区开始建设,建设2个2.5万吨级全集装箱泊位,技术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个TEU,1998年12月竣工全面投产。

1997年11月,汕头港深水港珠池港区二期工程开始打桩,至2002年建成5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40万吨,使汕头港成为华南。沿海一个年吞吐能力超2000万吨的大港。

1999年,汕头港进行港口规模扩大建设的立项工作。

2002年11月,汕头港在广澳港开工建设两个5万吨级码头。

2006年,汕头港完成港口规模扩大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

2014年7月,《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至2030年)》获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

2015年3月,汕头港被纳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

2015年9月13日,广澳港区2万吨级石化码头项目开工建设之后,9月15日,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汕头港打造国际化深水大港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2017年11月,继汕头港广澳港外东防波堤整体完工后,广澳港区十万吨级码头集装箱堆放区11月14日开始进行吹填施工,这标志着码头主体工程从水域作业转向水陆并进,施工进度大幅提速。至2018年年底,广澳港区二期工程后方堆放区建成,具备靠泊条件。

2019年7月18日,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正式试运营。

区位环境

位置境域

汕头港位于中国汕头市,属河口港,口朝东呈喇叭形敝开,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规划港口岸线长度达到68千米,截至2014年,已开发利用约11千米。

汕头港为华南重要港口,粤东、龙岩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枢纽。港口设施完善,设有机修厂和外轮维修站。外通厦门市广州市上海市和50多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榕江练江韩江内河可达粤东各县及福建长汀。

汕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是汕头、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4市所辖14县的广大地区,其间接腹地包括闽西南及赣州市部分地区。

气候条件

汕头港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长年不见冰雪。年平均气温21.3摄氏度。历史最低0.4摄氏度。

汕头港常风向与强风向均为东北风,部分月份为西南风。全年大于6级风的出现频率不到10%。在广东省沿海登陆或造成影响的台风中,粤东地区所占的比例少。每年6至9月为台风季节。

汕头港年平均降水量1672.5毫米,每年5至8月为雨季。

汕头港每年1至4月为雾季,年平均雾日为22天,连续碍航雾天不超过2天。

水文特征

汕头港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型,最高潮位4.97米(受风暴潮增水影响),最低潮位-0.3米,平均潮差1.03米。涨潮流向西,流速2节;落潮流向东,流速4节。

硬件设施

汕头港水域长10.25千米,面积30.5平方千米。航道平均宽800米。

汕头港航道全长17.25海里,底质为泥、细沙。外航道基准面水深为-9.5米。深水泊位水深分别是:珠池港区泊位-10.5米,马山港区泊位-10.8米,广澳港泊位-13米。

妈屿岛鹿屿将进出航道分为主航道和北航道,德洲岛南的德洲水道为主航道,从尖石屿至马山长3.5千米,宽0.25千米,除拦门沙最浅处4.3米外,其余水深6至18米,助航设施完善;北航道在妈屿岛北侧,进口处较浅。

汕头港拥有3.5万吨级、2.5万吨级、2万吨级、1.5万吨级、5千吨级、3千吨级集装箱、杂货、煤炭、客运等码头泊位32个,仓库、堆场、通信等港口生产设备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备,年综合通过能力1417万吨。

截止2019年10月,汕头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192台,包括10至40吨门座式起重机19台,51吨-51米岸边集装箱起重机4台(最大外伸距达51米,可装卸装箱量4800至6600的第五代跨第六代集装箱船),42吨至41米岸边集装箱起重机2台,41吨至43米岸边集装箱起重机2台,桥式抓斗卸船机1台,41吨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14台以及集装箱正面吊、堆高机、轮胎吊、装载机、牵引车、铲车等设备。

截止2019年,汕头港拥有拖船4艘,4000HP消拖两用全回转拖轮2艘、3400HP消拖两用全回转拖轮2艘。

运营情况

主营业务

截至2014年,汕头港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对台贸易将成为港口吞吐量新的主要增长点。

航班航线

截至2019年12月,汕头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

货物运量

1993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

2004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1578万吨,增长7.4%,其中集装箱28.5万标准箱,增长27.9%。

2006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2009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

2011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突破100万标准箱,汕头港正式跨入“百万标箱港口”行列。

2013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

2014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5160.9万吨;集装箱130.3万标箱。

2006至2010年“十一五”期末,汕头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3509万吨、93.5万标准箱。

2011至2015年“十二五”期末,汕头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240万吨,120万标准箱。

2017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36万吨,比2016年同期下降4.6%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准箱,比增7.6%。

2018年,汕头港完成散货吞吐量922.78万吨,比2017年同期增长19.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9.14万标准箱(含国集),比2017年同期增长3.3%。

2019年1至9月,汕头港完成散货吞吐量540.55万吨,比2018年同期增长-23.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6.22万标准箱,比2018年同期增长2.3%。

交通配套

截至2019年配套的铁路有:广梅汕铁路厦深铁路京九铁路梅坎铁路

截至2019年配套的公路有: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15)、汕头—昆明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78)和潮州市—惠州高速公路(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S17)、福州—昆明公路(国道G324线)。

截至2019年,以汕头港为枢纽,辐射中国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汕头港优势更加突出。

建设规划

根据《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2030年)》,预计2020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00万标箱。到2030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0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200万标箱。

价值意义

汕头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粤东、赣州市、闽西南等地区对外联系的重要口岸,也是汕头市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  (广东省交通厅评)

参考资料

汕头港的“前世今生”.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24-01-02

【这就是和美汕头】开埠159年,汕头港迎来第一个10万吨级码头.汕头市人民政府.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