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是由邸永君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325页,定价25.00元,采用简装本形式。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旨在填补对翰林群体中少数民族成员研究的空白。

历史背景

中国历来重视文化发展,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秉承这一传统。清朝时期,满族作为统治者,积极吸收儒家文化和政治体制,并将其融入中华文明之中,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满族以“满蒙一家”的理念对待蒙古,视其为盟友,推动了许多创新举措,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在社会各个方面有所体现。

翰林院制度

翰林院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宋代至明代期间,它与科举制度紧密相连,相互补充。这项制度的发展形成了科举制度中最优秀的人才阶层——翰林群体。尽管邸永君已经对翰林院制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表了相关作品,但对于翰林群体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其中少数民族成员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研究对象

邸永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致力于满族史的研究。他发现,清朝时期的翰林群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满蒙和八旗汉军籍成员,总数达到600多人,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少数民族高级官员团体和知识精英群体。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满蒙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影响与贡献

满蒙翰林群体的存在和发展,使得满蒙两大民族形成了尊重教育的传统,同时也催生了满蒙翰林世家和科举世家。这个群体对提升满蒙民族的文化素养以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许多满蒙翰林群体的后代成为了知名学者或艺术家,如启功先生就是清代宗室父子翰林爱新觉罗·溥良和毓隆太史的直系后裔。

社会影响

满蒙翰林群体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士大夫集团,对整个社会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邸永君通过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对不同阶段、类别、领域的满蒙汉军翰林群体成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揭示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成就和社会地位,展现了生动的历史画面。

参考资料

独具只眼——读邸永君《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知网空间.2024-09-09

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豆瓣读书.2024-09-0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好投稿.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