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1917~1996)旌德县人。民国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旌德县中心区区委书记、丹南县委青年部长、如西县委组织部长、句容县委副书记、博山市委书记、合肥干校副教导主任。

基本介绍

谭浩(1917~1996)安徽旌德人。民国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旌德县中心区区委书记、丹南县委青年部长、如西县委组织部长、句容县委副书记、博山市委书记、合肥干校副教导主任。

人物生平

在长期从事党的群众工作中,团结和争取广大群众支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49年5月,谭浩随军过长江,历任芜湖市军管会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皖南行署工商处副处长。1952年初,调上海市工作,历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处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上海市电机工业局副局长,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1991年12月离休。

谭浩是1960年初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创建时首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分管技术、基建、财务等项工作。其时,归口企业的绝大多数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水平不高,“大跃进”后更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急剧下降。1961年起,谭全力协同书记兼局长的苏展,大力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整顿企业管理,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962年下半年,谭又全身心支持苏展借人民大舞台举行全局各级管理人员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实效显著,使行业的基础管理和专业化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63年1月,苏展调任北京工作后,谭浩实际上肩负起主要领导责任,始终坚持以质量、品种为中心,持续加强企业管理,重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谭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在仪表局,完成任务的好坏,要从质量和品种上衡量”。

1964年底前后,“四清”运动逐步开展。在局党委常委扩大会上,莅任未久的党委主要负责人率先批判“新产品工作上有洋框框”;工作中存在着“依靠谁的问题”。党委有的成员也随着系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种种表现,诸如“不走群众路线;对技术人员使用观点不正,走专家路线;只强调质量、品种,产量不注意”等。谭浩从建局以来生产技术面貌显著变化的实践中,坚信往昔领导工作的路子是走对的,谭实事求是地据理力证。在此后的工作中,尽管领导层中分歧日趋公开化,谭依然反复强调“在质量与产量有矛盾时”,应“保证质量”。在一次党委扩大会议讨论1966年计划和今后三五年规划中,谭发言中断然指出:“1966年的产值,主要还是考虑在质量、品种的基础上,不宜增长过高。1965年9月,谭全力支持技术部门在上海展览馆举办全局新产品展览会,借以推动产品质量、品种的进一步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谭浩遭到迫害,一度在局属无线电厂劳动。在困境中,谭对党的信念坚定,伺机为党的事业作点贡献。谭目睹当时刚上马的黑白电视机质量不稳定,沪上传媒反响强烈,心绪难平,便设法到商店了解用户反馈意见,回厂再做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一起研究和动手改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攻克了难点,使电视机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3月,谭浩重新担任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的党政领导工作。谭由党委副书记兼副局长而后接任局党委书记。谭对党拨乱反正,持续深入地纠正“左”的错误,深受鼓舞。在党委会和局务会议上,谭反复强调:“以质量、品种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动摇。产量、质量发生矛盾时,应以质量求产量。各部门遇到实际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言行一致”。当上海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时,谭浩用连续6个半天的时间,召集了有局属各公司党委书记参加的党委会专题学习会,每次亲自主持。联系行业兴衰过程的实践,学习氛围热烈认真。谭在归纳发言中,深有感触地说:“不解决这个问题,思想解放不了。为了加强我们党的思想建设,这次学习是个起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的中心工作转移的战略决定,谭浩团结一班人,立即从思想上层层发动,工作上迅作部署。要求各级领导首先要好好学习,提高认识,做到“一切言论行动为四个现代化的大目标,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求“政治部门围绕生产做好工作”,并打破常规。邀集各公司党委书记汇报生产。在全局工作的方向目标上,谭结合行业特点,经党委酝酿,提出“我们应为四个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要集中力量,打基础,上水平,保证质量,发展品种”。在对外开放中,谭抓住时机,积极打开技术和外资引进工作的局面。1980年,局党委刚开始商议同美商合资创办上海市·福克斯波罗公司的可行性问题,经听取汇报和初步讨论,谭当机立断:“这个项目一定要搞,上去了,对上海仪表工业有利,对国家有益”。 谭浩深切体会邓小平同志有关“干部四化”论述的深远意义,在党委会议中多次议论商讨,为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65年5~6月间,谭亲自带领局的有关处室负责人,考察安徽山区电子仪表小三线的工作,谭走遍了散布在方圆数百里的10余家企业,吃睡在厂里,倾听意见和呼声。谭重视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谭在上海市电子仪表工业长期工作中,经历了行业的兴衰起伏,对上海电子仪表工业怀有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谭在病重弥留之际,对前去探望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仍然念念不忘行业发展眷恋之情,令人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