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其中河南省刺史治所为谯(今安徽省州) ,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省西北角及山东省西南角。下辖川郡、汝南郡2郡,后梁、沛郡、南陈、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注解:东汉时期行政名称,比如幽州是蓟州(今北京),豫州是谯郡(今亳州)等等,并非指的是县城。《颍川郡,汝南郡,南梁,沛国,陈国,鲁国,这些只是地界名称并没有实权。类似今天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北京虽然属于华北,但是北京管辖华北,同样的道理谯县虽然是沛国地界,但是谯县管辖沛国。谯县代表是河南省。豫州刺史部相当于现在中央一级政府,直接管辖两郡,四国,九十七个县》。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
刘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十三个州刺史部,其中豫州刺史部管辖现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但这里的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并无治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其中豫州刺史治所为谯(今亳州市),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省西北角及山东省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后梁、沛郡、南陈、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注解:东汉时期行政名称,比如幽州是县(今北京),河南省是谯郡(今亳州)等等,并非指的是县城。《颍川郡,汝南郡,南梁,沛国,陈国,鲁国,这些只是地界名称并没有实权。
魏晋时期
三国的曹魏时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下辖颍川郡、陈郡、鲁郡、汝南郡、谯郡、弋阳郡、阳安郡、襄城县、汝阴郡9郡,以及梁国、沛国2国。
南北朝代
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增多,地域缩小,刘宋设有南豫州,治所在姑熟(今安徽当涂),南齐除南豫州外,还另设有豫州,治所在寿县(安徽寿县)。而北朝的北魏设河南省和东豫州,治所分别在汝南县(河南汝南)和南新息(河南息县)。
隋朝时代
到了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废除郡一级行政区划,改为州县两级体制,豫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豫州刺史部为监察区,隋亡遂废。
行政区划
西汉时期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下辖:阳翟,长社,颍阴,商水县,崇高,纶氏,周承休,成安,郏县,父城,颍阳,襄城县,叶县,舞阳县,定陵,县,临颍县,新汲,许县,鄢陵县。
下辖:平舆,南顿,博阳,汝阳县,阳城,西华县,长平,召陵区,定陵,上蔡县,阳,吴房,西平,阳安,安昌,郎陵,成阳,宜春市,安成,慎阳,安阳市,新息,弋阳县,新蔡,期思,富波,慎县,汝阴,细阳,铜阳,宜禄,新阳,新,项县。
【沛郡】治相县(今安徽萧县青龙集)
下辖:相县,阜阳市,萧县,沛县,丰县,芒县,敬丘,建平,粟国,祁乡,酂县,谯郡,城父,建成,郸城县,竹县,铚县,山桑,龙亢,平阿,蔡国,向县,义成,蕲县,谷阳,符离,虹县,夏丘,广戚。
下辖:睢阳,蒙县,黄国,甾县,已氏,虞县,下邑,杼秋,砀县。
东汉时期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县、叶县、舞阳县、定陵、郾县、临颍县、颍阴、许县、新汲、陵、长社。
领37县:平舆、上蔡县、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区、濦强[yīn]、西华县、征羌、汝阳县、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市、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领9县:陈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宁平、武平县、苦县、县、阳夏、扶乐、长平。
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酂县、谯郡、郸城县、县[zhì]、竹邑、蕲城县、符离、谷阳、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
河南省:分置颍川、汝南郡、弋阳、陈郡、谯郡、鲁郡、南梁、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