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广寺由国务院1983年发文列入汉族地区佛道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方广寺
相传为五百应真栖止处。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石桥寺,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方广寺在谷中分上、中、下3寺。
上方广寺
金溪枕流,丛徨古木缭绕四周。内有藏经阁,贮雍正敕赐经文72函,分装18橱。题墨有阮元、钱大昕、朱伦瀚、孙衣言、陆润庠、俞樾等真迹,甚可贵。后因两次失火,殿宇荡然无存。
中方广寺
即昙华亭所在,据石梁之右,最宜啜茗观瀑。昙华亭为贾似道祀其父制置使贾涉而建,后又塑已像,传佛茶杯底突现昙花而得名。清康熙,台州市知府张联元,恶贾似道之为人,捣毁贾像。现存大雄宝殿气宇轩昂,风格异于天台诸寺,为亦亭亦寺之式建筑。
下方广寺
居石梁之下,东晋昙猷曾在此结庐修道。竹树秀蔚,风景清幽,瀑声山色中,仰观石梁,如在天上。内有五百罗汉,设堂供养,。国务院列下方广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方广寺附近,摩崖石刻达30多处,如宋丁大荣所书“盖竹洞天”、明甘雨所书“飞梁悬瀑”、清康有为所书“石梁飞瀑”,均甚可贵。
下方广寺在石梁瀑布下侧,群山耸峙,茂林修竹,旧传为五百罗汉栖隐之处。据《天台山全志》所载,东晋昙尊者在此结茅为庵,故又称古方广寺。
下方广寺建于建中靖国元年,后毁于火,绍熙四年重建。今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占地4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飞檐翘角,庄严宏伟,今更修缮一新。殿后罗汉堂,五百金身罗汉系清代木雕,雕工精致,容相各异,富有情趣。
寺前有古代石拱桥一座,块石垒砌,古朴大方,站在桥上,仰望石梁飞瀑,蓝天、白云、翠竹、红枫、寺观、铜亭、石梁瀑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引人留恋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