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庙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饶洋镇磐石楼村,是一座牌坊式的山门,上镌有“飞进磐乡兴地利;龙腾云海肃天威”的联句。庙内宽敞的内埕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瓷雕精致,装饰华丽,建筑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庙门上方石匾镌有“飞龙庙”三个大字,门联为“本在天之飞龙声灵赫濯;安斯境于磐石民物康宁”。庙内主要供奉飞龙王张琏神像,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马、蔡两将军神像。飞龙王张琏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嘉靖三十八年在柏嵩关与属下为盟,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然而,四十一年六月,三省会师20万,分兵攻哨而剿,张琏最终被弃于市。

简介

饶北客家片区饶洋镇磐石楼附近,有一座“飞龙庙”,牌坊式的山门镌联云:“飞进磐乡兴地利;龙腾云海 肃天威。”进山门,宽敞的内埕上有庙一座,坐北朝南,瓷雕精致,装饰华丽,建筑面积100 多平方米。庙门上方石匾镌“飞龙庙”三个大字,门联镌:“本在天之飞龙声灵赫濯;安斯境 于磐石民物康宁。”庙内祀飞龙王张琏神像,左右置马、蔡两将军神像。一块周边乡里民众隆重祭拜,并请潮剧团演出,热闹非凡。

历史

飞龙:指飞龙人主张链,明农民起义军领袖,嘉靖三十八年起义,在柏嵩关与属下为盟,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率军十万分三路出击闽、粤、赣。四十一年六月,三省会师20万,分兵攻哨而剿,后被弃于市。

张琏明朝时期饶北客家人,号石琚,谥英烈。生于饶平上饶乌县石下仓。出身贫寒,为人行侠好义,曾为饶邑库史。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于三十九年五月武装起事。在柏嵩关血为盟,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年号“造历”。于乌石埔筑围城为大本营,在张巷田建“朱城黄屋”为宫殿,其周围依山筑小寨数百环列,并在饶平县、平和和大埔县等3县毗邻山丘一带开荒,垦植薯粮,以充军饷。四十年聚集义军10余万人,分3路出击闽、粤、赣和浙等4省。五月攻占平和县城后,六月陷云霄城,趁势打漳州镇海卫。八月破南靖县,十二月夺取龙岩市。以后又再陷南靖,图永定区连城县,绝官军饷道,乘胜取长乐区兴宁市以及宁都县瑞金市泰和县,直攻浙江省龙泉市。先后陷城数十处。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都督刘显、参将俞大猷率官兵20万分6哨围剿。张琏部伤亡惨重,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室利佛逝岛(今苏门答腊岛),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王国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市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据日本人藤田丰八博士考查,三佛齐岛、旧港等地出现很古碑,上镌记“飞龙”年号。经鉴定是张琏当时的国号。

飞龙庙座落于饶洋镇盘石楼,是为纪念明朝农民起义首领张琏而修建。

传说

飞龙庙之由来,有一段传说。相传清代,上饶乌石村山洪暴发,洪水将供在乌石村“飞龙 庙”的雕龙张琏神位牌冲到八公里外的磐石楼旁的溪中,盘旋不离。此时,夜幕已降临,突然 间一道流光冲崩溪西堤,水浸多日的磐石楼摆脱了险情。时有寄寓商人认为是神灵相助,捡起 神位牌,祀于家中,自此财源滚滚。事闻于村民,遂倡建庙宇,塑像以祀,名曰“飞龙庙”。旧有一碑(已失)祥记此事,下署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840年)重修。因年久失修,庙宇倾,1987年 村民捐资重建,但庙宇较小。2003年詹前锐临终嘱后人倡议扩建飞龙庙,其子将前锐之遗产八 万元捐为启动资金,村民纷纷解囊集资,移址于磐石楼楼背南面溪边扩建之,门匾采用嘉庆九 年遗下石匾额。如今“飞龙庙”已成为旅游、瞻仰胜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