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是2009年07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明珂。该书主要讲述了黄帝炎帝蚩尤等英雄祖先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作者是“化陌生为熟悉”。在认识到“弟兄祖先历史心性”后,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作者“化熟悉为陌生”,以“英雄祖先历史心性”解释自古流传的黄帝、炎帝、蚩尤等英雄祖先之历史,及其对华夏边缘人群造成的影响,藉此作者说明“历史”塑造华夏及当代中国人认同的历史过程。经由“化陌生为熟悉”与“化熟悉为陌生”所产生的反思性新知,作者期望《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能增进人们对历史与民族的了解。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省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教授历史与人类学相关课程。1994年以来,多次到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调查。主要研究范围是羌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北方游牧社会之历史与人类学研究。主要著述:《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蛮子、汉人与羌族》、《羌在汉藏之间》、《寻羌——羌乡田野杂记》。

图书目录

原序与谢词

前言:中国民族起源与形成

一 中原核心、多元一体、想像社群

二 本书主旨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边缘与异例

一 边缘异例

二 弟兄祖先故事

三 历史心性

第二章 英雄祖先历史与华夏意识初萌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土高原边缘的人类生态变迁

二 商、周朝出现的人类生态意义

三 华夏与华夏边缘的出现

四 凝聚华夏的各种“根基历史”方案

黄帝炎帝:弟兄或敌手

六“英雄祖先历史心性”下的黄帝

第三章 《史记》文本与华夏帝国情境

一 《史记》中的黄帝:血缘、空间、时间与政治权力

二 《史记》中的黄帝子孙

三“正史”与华夏帝国:文类与社会本相

第四章 蜀之华夏化与方志文类

一 典范中国史中的古蜀国历史

二 被遗忘的“过去”——三星堆遗址文化

三 历史学者对“三星堆文化”的解释

四 汉晋蜀人对“过去”的失忆

五 蜀人成为黄帝子孙

六 被遗忘的历史心性

七“方志”文类的出现及其意义

第五章 英雄徙边记:边疆史的模式化情节

一 正史中的四种“英雄徙边记”文本

二“英雄徙边记”文本分析

三“英雄徙边记”与华夏边缘

第六章 反思英雄徙边记:朝鲜孙吴

一 反思性

二 东北边缘:箕子高朱蒙檀君

三 神话与历史

高丽之本土历史建构

五 东南边缘:太伯成为本土英雄祖先

第七章 反思英雄徙边记:滇与西羌

一 西南边缘:庄记忆被忽略及再唤起

二 沙壹与竹王

三 佛僧与祖先:《南诏图册》中的大封民国认同

四 大理王朝至明清时期的白人与九隆族

五 庄复出于“方志”之中

六 西北边缘:三苗与无弋爰剑受冷落

第八章 北疆与南薯的英雄祖先记忆

一 汉晋以来北方华夏边缘的炎黄子孙

北朝、隋、唐时的炎帝子孙

三 南方的君、盘瓠子孙

四 盘瓠与盘王子孙——本土观点

五 南方的蚩尤祖先

六 另类历史:南方的“弟兄祖先”祖源记忆

七 黄帝子孙与南疆汉族

第九章 华夏社会边缘的英雄祖先记忆

一 家族谱系之文字记忆

二 文字谱系记忆的民间化与族谱文类之兴

第十章 近代中国炎黄论述

一 国族历史建构初期的炎黄子孙记忆

二“英雄徙边记”与近代中国边疆史

三 新文类“民族史”下的华夏边缘再造

四 英雄祖先与弟兄祖先

第十一章 多重边缘交会:索土司的祖源

一 瓦寺土司的家族史

二 多种边缘之交会

三 三种土司家族史的文本解读

四 历史记忆下的个人动机、意图与情感

结语历史中的表征与本相

一 文本、表征与情境、本相

二 历史心性、文类、模式化情节

三 边缘、异例、断裂与符号

四 符号与结构之间:模仿与攀附山

五 反思与反省的历史

参考书目

索引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