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掌刺银耳为银耳目、银耳科、刺银耳属,根据地域不同又叫虎掌菌、胶质刺银耳、老虎巴掌、针小肉齿菌、胶质假齿菌等。夏秋季多在比较阴湿针叶树倒腐木或枯木桩基部生长,往往成群生长。
形态特征
子实体
担子果一年生,具侧生柄,通常数个群生,新鲜时黏,软,半透明似胶质,无嗅无味,干后硬革质;菌盖扇形、匙形或掌状至圆形,直径可达6cm;菌盖表面具细短绒毛,后变不明显或光滑,新鲜时污白色至暗褐色,成熟后变淡红褐色;边缘锐,内卷;子实层体齿状,奶油色至灰白色,干后变黄色;菌齿锥形,每毫米2~3个,长可达5mm;菌肉新鲜时灰白色,胶质,中部厚可达1cm,干后硬革质,厚0.1cm;菌柄扁圆柱形,基部略膨大,胶质,污白色,后期变淡红褐色,柄长可达1cm,直径可达8mm。
菌丝结构
菌丝系统一体系;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菌丝IKI-,CB-;菌丝组织在氢氧化钾试剂中无变化。
菌肉
菌肉菌丝无色,薄壁至稍厚壁,少见分枝,平直或弯曲,交织排列,直径为2~15μm。
菌齿
菌丝无色,薄壁,中度分枝,弯曲,交织排列,直径为1.5~10μm;子实层中无囊状体和拟囊状体;担子梨形或头部圆球状,有时明显的分为2或4瓣,具4个小梗,大小为12~17×8~10μm;担子梗长可达10μm;拟担子的形状与担子相似,但略小。
孢子
担孢子宽椭圆形至近球形,无色,薄壁,光滑,IKI-,CB-,大小为6.2~7.5(~8)×(5~)5.2~6(~6.2)μm,平均长L=6.97μm,平均宽W=5.6μm,长宽比Q=1.24(n=30/1)。
生长环境
夏秋季多在比较阴湿针叶树倒腐木或枯木桩基部生长,往往成群生长。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地区:甘肃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吉林省、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
主要价值
可食用。据报道。小白鼠试验肉癌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均为90%,有认为其味鲜美,可筛选驯化培养。
参考资料
关注森林网.山野藏珍馐——虎掌刺银耳.2024-09-04
虎掌刺银耳.食品伙伴网.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