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现今属于北京西城区,由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法式善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至于西涯,则今之积水潭无疑”的结论得名。来源于清代,后流传至今。
积水潭位于德胜门内,是禁城的外海。其水源地为玉泉山。元朝时期开通通惠河,运送船通往积水潭,曾是漕运的总码头,皇家的洗象池。明代改建禁城之际,将潭水分流注人运河,现在积水潭的面积较以往缩小很多。
积水潭水域面积7.4公顷,周边有汇通祠、普济寺、德胜门箭楼等历史遗迹。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积水潭已经建成了西海湿地公园,环湖种植了荷花、睡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岸边铺设了1300米长的环湖步道,水边则栽种了垂柳、山桃、海棠花、油松等700余株乔灌木,随处可见的座椅、凉亭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
介绍
名称
它的名称很多,人所共知的有:西海、海子、北湖、莲花池、净业湖、西水关等。但是,有一个名字却鲜为人知,它又叫“西涯”。
读音
正音应该读tan1(阴平)。贪音。不过后来随着地铁,公交报站都读tan2(阳平),也就没什么太大关系了。不过,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大多数还是愿意管他叫积水潭tan1.
历史
古今的积水潭不一样,
总水域比上述三个湖大不少。
由古今地图对比可以看出,如今的前海与后海的界限银锭桥水道极窄,而当时是非常宽的。
现有一条河沟与前海相接(金锭桥)是当时连同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
连着京杭大运河的杭州市的船都能到积水潭。
后海与西海几乎没有分界,而今天却是一条窄沟相连。
(渤海与中海合称太液池,南海元朝时没有出现,后来人工开凿而成)
今天地图上的积水潭指的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那个小湖。
来源
名字来源
“西涯”这个名称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法式善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至于西涯,则今之积水潭无疑”的结论。法式善(1753-1813),本名运昌,爱新觉罗·弘历把他的名字改为法式善,是满语勤勉的意思。字开文,又字梧门,号时帆,蒙古乌尔济氏,隶属内务府正黄旗。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历任庶吉士、授检讨、国子监祭酒,官至侍讲学士。法式善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清史列传》称其“凡官撰之书,无不编校”,曾参与《皇朝文颖》、《全唐文》的编。他精于历史学,尤长文学,喜好书画。他的著作有:《清秘述闻》、《槐厅笔记》、《阳庐杂录》、《备遗录》、《存素堂稿》等,并汇集当时人的诗歌为《湖海诗》六十卷。他在北京的住处就在地安门的北面。
考证
法式善考证“西涯”,是从研究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入手的。因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法式善非常敬慕李东阳,他不仅为考证李东阳的号,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写出了《西涯考》一文,而且还先后写出了《明大学士李文正公畏吾村墓记》、《修李文正公墓桐记》、《明李文正公年谱序》,并且亲自纂辑了《明李文正公年谱》。法式善发现李东阳的墓地二十亩,已成为“民产”,“今更不知畏吾村中有所谓西涯墓者”,“乃捐俸百金赎之”,进行墓桐的修缮,还自号为“法式善”,可见他对李东阳的敬慕之深。
文献
法式善在《西涯考》一文里,除考证了李东阳号西涯,是因为他的赐第在李阁老胡同,旧住处在德胜门西、北安门外,均在积水潭附近,故“公因以自号”。大量的篇幅是考证了积水潭在明代和明代以前亦名“西涯”。
李东阳在《西涯杂咏十二首》里,有海子、桔亭、杨柳湾、稻田、菜园、莲池、响闸、钟鼓楼、大慈恩寺、广福观等。
法式善根据:《燕都游览志》云:“积水潭,在首都西北隅,东西亘二里余,南北半之,俗呼海子套。”又云:“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又云:“银锭桥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胜处。”又云:“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渡舟。湖中鼓枻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绿柳映阪,缥萍漾波,黍稷稻,■(左田,右勺)■(左田,右勺)原田,高城数里古色,如一薜荔墙。”又云:“三圣庵,在德胜门左巷,后筑观稻亭,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大明一统志》云:“大慈恩寺在府西海子上,旧名海印寺。”《长安客话》云:“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间重建、改名慈恩。”《宸垣识略》云:“明嘉靖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法式善引证的资料很多,这儿只摘其中一段,所引内容与李东阳的《西涯杂咏十二首》诗内所描绘的景致完全吻合。所以,法式善得出结论:“至于西涯,则今积水潭无疑。”
积水潭的名称很多,人所共知的有:西海、海子、北湖、莲花池、净业湖、西水关、西涯等。积水潭源于古代永定河故道留下的坑洼,地下水汇集后成为水塘。
古代的积水潭
元朝
元朝时的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湖,总水域比三个湖还要大不少。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这条河道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南货北销,进一步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使得其东北地区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除了商贾云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游人骚客,在岸边的歌台酒中吟风弄月,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积水潭水源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的来水渐渐减少;另一方面,明代建的皇城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切断。从此,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被切断,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的积水潭也与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关系。不通航后,积水潭到大通桥的水系渐渐干涸,到民国时修马路就填上了。此后,大运河运输来的物资,一般都到达州市便弃舟,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
明清
从明清开始,积水潭慢慢转化成了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失去了漕运的功能。但由于钟鼓楼就在附近,积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区,保持着前朝的繁华。
交通
公交
德胜门西站:27路, 83路, 344快, 345快, 345快车-345路区间联运通勤高峰, 345路, 670路, 670路上东廓, 881路, 883路, 886路, 888快, 888路快车, 889路, 919直达特快列车, 特12路内, 特12路内环, 特12外;
积水潭桥东站,27路, 83路, 206路夜班车, 635路, 883路快车, 885路;
积水潭桥南站,22路, 47路, 83路, 88路, 409路, 508路,609路;
地铁
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
参考资料
积水潭.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3-19
他是京杭大运河总设计师,800多年前就建成了北京第一座水库.百家号.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