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腔皮影,简称歌腔,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湖北沔阳、天门市潜江市地区。该曲种大约形成于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最初作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存在,后来逐渐与皮影戏融合。

形成与发展

歌腔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楚国民俗音乐“鸡鸣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鸡鸣歌与皮影戏结合,发展成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的皮影艺人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鸡鸣腔》与《薅草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江汉特色的歌腔皮影戏。民间称之为“黑哇子腔”和“哗哗咿腔”。

表现形式

歌腔皮影通常由两人表演,分别负责表现正面和反面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两人负责敲锣打鼓并提供伴唱。抗日战争期间,歌腔皮影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专门演唱歌腔而不使用皮影的人群,并对演唱形式和音乐进行了改良。曲调包括“男腔”“女腔”“丑腔”“高腔”“八不救”等多种类型。

特点

歌腔皮影的特点在于吐字清晰,每个句子结束后再延长音调。起始音调和结尾音调都依赖于演唱者的假声发音。起始音调源自江汉平原农民驱赶家禽时发出的声音。歌腔的旋律自由流畅,每段歌词的高低取决于起始音调。尾部音调则模仿公鸡的叫声,艺术家通过多种公鸡的叫声变化来丰富演唱效果。尾部帮腔采用了通顺河流域民间流传的《薅草歌》改编而成。歌腔的板式借鉴了《薅草歌》的形式,瑞安鼓词结构为十字句,分为开头、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场和结尾都有帮腔。歌腔皮影的帮腔来源于民间歌曲中的“领-合”艺术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唱腔种类

歌腔皮影的唱腔主要包括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和八不就腔。女腔是在男腔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情感的交替运用和节奏的变化。丑腔则是男腔的变体,主要用于净角色的演唱。杂花腔被称为“黑哇子腔”,用于净角色的演唱,特点是音调洪亮。天官赐福腔是一种古老的喜调,常用于祭祀场合。八不就腔则是由澧州大鼓腔和道士腔综合改编而成,用于生角色的哀悼场景。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八不就腔已经逐渐消失。

代表作品

歌腔皮影的剧目可分为“朝戏”和“花戏”两大类。“朝戏”多讲述历史故事,如《孙庞斗志演义》《鸿门宴》《乾隆皇帝游苏州》等;“花戏”则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如《白蛇传》《百灵鸟》等。

参考资料

歌腔皮影艺术.灯影阑珊.2024-11-03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揭秘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搜狐网.2024-11-03

歌腔皮影.影戏坊.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