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清妍》巨幅熔铜壁画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创作的。此作品展现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的主壁上。

此壁画以中国传统水墨方式,在大理石底板上熔铸一片傲雪春梅,这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技法,在国内外艺术史上首次出现。此件作品将作为中新友谊的见证永久收藏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内最醒目位置。

正文

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最后时刻接受了一次凤凰涅般的洗礼。朱炳仁在熔渣中,发现了天工造就的千姿百态的熔铜结晶体,从此首创熔铜艺术。朱炳仁说,“青铜时代以来,铜的铸造都需要模具,这种‘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铜彻底从模具里解放出来,给了铜自由”。自由的铜,造就了自由的艺术。

这幅《春和清妍》宽8.2米、高4.5米、悬空挂于4米高的文化交流中心大堂主壁上,真可谓“高、大、上”,这种“高、大、上”也为创作增加了许多难度。朱炳仁坦言,这幅备受关注的《春和清妍》是自己艺术创作的又一次突破。去年5月,朱炳仁受到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邀请,前往文化馆现场考察,并受邀在文化馆主墙创作一幅壁画。如何既中国又世界,既传统又当代,朱炳仁开始了构思,他说“熔铜艺术正是最佳的契合点,也与新加坡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文化特色相同”。设计、创作,3个月的漫长创作,3次从头开始的回炉重做。创作完成后,如此大体量的作品如何运输、如何安装也令人煞费苦心,朱炳仁与工程师不断探讨,与新加坡方面前后十几次的邮件往来,最终将作品切分为6块运送,运送至新加坡后再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工人组装起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终于迎来了春梅最完美的绽放。朱炳仁谈到自己的这幅作品能够代表中国艺术走出国门,不由地自豪,打开手机如数家珍般地展示作品的细节,“熔铜艺术就是这么神奇,每个细节都能成为一幅独立的作品”,正如新加坡的一位官员所说,“看一次完全看不够”。

对于本次举世瞩目的“习马会面”,朱炳仁同期也在新加坡感受到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对他而言,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多年来,朱炳仁一直致力于两岸文化关系的推进,2007年由他亲手创作的10吨铜铸“同源桥”被送往中国台湾省,为两岸搭起一座友谊桥梁,他本人更是多次前往台湾,办展览、作交流、教学生,他说,“‘习马会’将开启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促进两岸文化人才交流等方面更通畅。当然,希望更多人能够爱上铜艺术,希望两岸的艺术交流能够更加深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