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为唐朝石窟寺址,共有四处,山腰、山麓各两处。计有洞窟10个,为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处。为唐代石窟寺址,它依山傍水,是僧人坐禅修行的理想场所。
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石窟区里的崖体塌、洞窟毁损、房屋被埋,除南、北寺院仅可辨形制外,现存洞窟无一完整,壁面、塑像损毁尽。
2012年2月至5月,为了配合丝绸之路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吐鲁番市文物局的大力协助下,一起对石窟进行了清理发掘。
2012年,胜金口石窟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构成与布局
胜金口石窟主要由南寺院、中区生活居址及北寺院等三部分构成。寺院与居址均呈阶梯状布局。其中北寺院有4层、中区生活居址3层、南寺院5层。
寺院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各自独立,形态神似布达拉宫,与吐峪沟石窟沿着崖体成组而建的形式不一样。
发掘历史
胜金口石窟是唐朝時期修建的石窟。历经千年,胜金口石窟区所附的崖体早已坍塌、洞窟毁损,依崖而建的房屋被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德国人从新疆各地攫取了大量的石窟寺资料,一些外国探险家从胜金口石窟盗走大量壁画。
2009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和当地文物部门曾对该石窟进行过初步的发掘清理。
2012年3至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胜金口石窟进行了考古发掘。
出土文物
考古发掘共清理洞窟13座、居址26间,还有炕、灶等遗迹,面积约1000平方米。
出土遗物主要有壁画残片、泥塑残片和汉文、回鹘文、婆罗谜文及吐蕃文等纸质文书残片以及一些木器、陶器,制作比较粗糙。
四大石窟洞窟内满绘的佛、菩萨形象以及葡萄、蔓草等植物纹样体现出吐鲁番市古代文明的繁荣与璀璨。
在生活区还发现土炕、灶、台阶等生活痕迹
在编号5号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摩尼教典型的生死树壁画,即同株大树一半生,一半死。在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第38窟也有一副展现生死树的壁画,两者如出一辙。
在编号为K6的石窟寺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基坛、基座等遗迹,这是胜金口石窟寺内唯一一座有造像的洞窟,据专家推测可能与摩尼教有关。
意义
从发掘出土的各类文书为了解读吐鲁番佛教史、艺术史以及古代历史,了解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的印迹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参考资料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现疑似摩尼教遗迹.人民网.201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