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学敏,男,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3团第5连副班长,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
1951年4月,吕学敏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9日,吕学敏在上甘岭战役中执行反击任务,他带领两个新战士和1挺机枪,最先冲上一个阵地,并接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40余人。后来战斗更为激烈,阵地上只剩他1人。他已两次负伤,但仍坚守阵地,先后毙伤敌百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其记特等功。
1953年9月,吕学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吕学敏从部队转业到湖北来凤县革命老区乡粮管所工作。
人物事迹
早年经历
吕学敏,1933年出生,四川省中江县四川省中江县八区柑柏乡四村人。1951年3月,吕学敏和同村的黄继光等一同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从中江县出发,坐火车到达中朝边境的丹东市。在此训练了二十多天后,吕学敏被分配到15军45师133团2营5连1排机枪班当机枪手,黄继光则被分配到135团3营。上级随后下达了入朝命令,部队在晚上12点出发,徒步行军跨过鸭绿江,入朝抗美。
参加上甘岭战役
吕学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平康、金化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吕学敏随部队入朝后,因敌机白天侦察,只能昼伏夜行,每晚行军超一百二十里。到达平壤停留数日后,又步行十多天抵达离上甘岭仅十余里的上索里北山驻守训练。这里是上甘岭副战场,吕学敏与战友们坚守阵地,在竹子洞南山小山头经历 了三次小仗。经过一年半训练与战斗,吕学敏射击水平大幅提升,被赞为神枪手。
上甘岭主峰武圣山地势高、面积小却战略意义重大,靠近“三八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此部署众多火力,坑道坚固。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军空袭上甘岭,135团597.9高地和537.7高地表面阵地失守后转入坑道坚守。17日,133团和134团奉命作战。连长给吕学敏所在1排下达夺取537.7高地7号、8号阵地的任务。19日深夜,志愿军在炮火支援下反击,仅20分钟就拿下阵地,轻伤2人,俘敌15名。
20日中午炮火刚停,新战士报告排长赵扬头部中弹牺牲,副排长受伤,8号阵地战友全部牺牲。吕学敏跑去7号阵地确认排长牺牲后,背其进坑道,安慰重伤员后重回阵地,此时只剩周如炎和毛传起,三人组成一个班。离天黑还有四小时,他们将8号阵地弹药集中到7号阵地迎敌。敌人派小股人员偷袭并使用火炮轰击,毛传起和周如炎受伤,毛传起重伤。下午4点左右,7号、8号阵地只剩吕学敏一人战斗,他左眼、右小腿先后受伤,但仍坚持作战,打退敌人13次反扑,歼敌100余人,坚守到晚上8点友军赶来。上甘岭战役胜利后,部队庆功,吕学敏获志愿军特等功和朝鲜二级国际勋章,团里还有2人获特等功,3人获朝鲜勋章。
退役转业
1957年,吕学敏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了湖北省的革命老区来凤县,最后是安排在了乡粮管所工作。被分配到乡镇工作后,吕学敏没有丝毫懈怠,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战斗功绩,只是默默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家庭情况
吕学敏和妻子于1956年春节前在明港镇结婚,后来转业到来凤,1960年一起回中江县探家。吕学敏育有6个儿女,近些年4个儿女下岗自谋出路,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反而教育子女及孙辈珍惜当下,自觉为国分忧,做自立、自爱、自强之人,尽显老党员的高尚觉悟。当领导询问其子女想法时,他们均表示能用双手自食其力。
参考资料
吕学敏.英雄网.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