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6位。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今日赖姓以广东省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54%。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关于赖姓的溯源,说法有二:一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二是源于姬姓,出自姬发之弟叔颖的封国。均属于以国名为氏。还有一部分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蒙古族、阿昌族、满族、其他少数民族。
赖姓以颍川、南康、河南省、西川、松阳县、秘书等为其堂号。赖姓的历史名人汉有赖丹,又有交州太守赖先;唐朝有赖辈,于都县人,乾元年间进士;宋有节度使赖,又有赖文俊,处州人,好相地之术;元代有文学家赖良;明代有赖礼,南康人,沅江市知县;清代有诗人赖镜,农民起义领袖赖文光。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通厉,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姬发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19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川),子爵,后建立赖子国,史称“赖子”。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至春秋时期姬贵姬贵七年(楚灵王围三年,前538年),赖子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省赖氏,正确读音作li,今读作lai亦可,与息县厉氏同宗同源。
3、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阿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阿昌族赖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以汉姓为赖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带的赖氏族人因避战乱而融入阿昌族,将赖姓带入阿昌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赖布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栾氏、布氏等。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台湾省土著少数民族中有赖氏族入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政策及改士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赖氏,或内地赖氏族人因避战乱逃至台湾省后融入土著族,或长者赐姓为汉姓赖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赖姓得姓始祖是姬叔颖。周初,姬发封其弟叔颖于赖,建立赖子国。到了姬贵七年(前538年)癸亥,赖子国被楚灵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即赖姓,尊叔颖为始祖。
迁徙传播
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州太守赖先,蜀零陵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颍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颍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人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今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省均有赖姓足迹。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明朝末年,赖氏在台湾出现。
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0位的大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54%。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960—1279年),赖姓人口稀少,福建是赖姓的主要集聚之地。
明朝时期(1368—1644年),赖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二位。江西为赖姓第一大省,占赖姓总人口的72.4%,占江西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省、广东省(14.8%)两省,这两省赖姓大约占赖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福建省、四川省,这两省的赖姓又集中了10%。全国赖姓的人口聚集中心在赣粤闽地区。
赖姓人口分布
当代赖姓的人口已达到216万,为全国第九十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赖姓人口由13万激增到216万,增长了近16倍多。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赖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省两省,大约占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四川、台湾、贵州省,这三省又集中了21%。广东省为当代赖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赖姓总人口的54%,占省总人口的1.5%。长江以南多赖姓,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赖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赖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华中地区和华南迁移。
赖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两广、海南省、台湾、闽赣湘贵四省大部、四川省中部和东南,每平方公里的赖姓人口达到0.5人以上,特别在两广交会地区和海南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赖姓人口在3人以上。赖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8%,赖姓人口大约169.4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2%,赖姓人口大约76.6万。
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赖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广东省大部、福建省大部、台湾、海南省、江西省南部、浙江省南端、湖南省东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贵州省西北,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其中台湾、海南、闽粤的中心地区,这一比例在0.72%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2%;在广东西北、广西大部、湖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省中部和东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角地区,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3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其他地区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1.8%。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源流二
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宗祠楹联
秘书归里;御史敢言
——上联典指唐朝雩都人赖渠,字忱甫,7岁能写文章,15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明代广昌县人赖瑛,字世杰,永乐年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
秘书世第;积善家声
——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秘书世德;御史家声
——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松阳世德;颖水家声
——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志匡王室;名噪秘书
——典指明赖瑛唐赖栗事典。
水源木本;声远韵长
——广东罗定市赖氏宗祠“水声堂“通用联。
好古家声远;秘书衍族长
——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秘书遗后家声远;好古传芳世泽长
——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思亲笃念光前哲;敬祖虔诚荫后贤
——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爱亲爱族,好古家声
——福建省赖氏宗祠“秘书堂“大厅正柱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
——赖适中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颖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松阳县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
——福建省赖氏宗祠“秘书堂“大厅口柱联。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家谱文献
江西万载赖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外二卷,(清)赖永芳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赖五郎
平江县赖氏祠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赖绍先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迁徙分布
历史记载
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秦汉,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颍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颍川郡”。
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省、福建省、湖南、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晋朝有赖忠诚任南康郡(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县(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司马德宗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
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省、云南省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
早在明朝末年赖氏就出现在台湾。由于大陆赖姓迁台较早,数百年来,赖姓在台湾得到了较快的繁衍滋长,成为台湾省族人较多的姓氏之一。追溯台湾赖姓之源,同大陆的赖姓一样,同宗于中原。他们是福建省、广东省的赖氏先人之后移居去的,据台湾\u003c赖氏族谱\u003e:“其由颍川继迁松阳县,自庄公始······庄之子遇,遂以松阳为君·····”;台中赖罗传宗亲会的资料也载:“泊州世祖灿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阳,余五子均迁江西省,其留居松阳者,其后一部分始迁福建,先后散播于长汀古城、宁化县、上杭县、永定区、吉田、南平市、永安市、南靖、诏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显益、显祖延显,原居诏安县官坡乡,生五子,长子卜隆居平和县心田乡,遂为心田一世祖,次子卜英及五子卜罗,均留诏安原籍,三子卜芬移居平葛竹乡,四子卜茂则迁平和安厚乡,亦各为当地赖氏开基祖。其后裔孙之渡台者,以平和、心田乡为最多,葛竹、安厚次之,大埔、揭阳市、饶平县又次之。”到台赖氏分别由福建省和广东省迁居。福建这支来源于泉州市,入台后多居于沙鹿、鹿港镇、清水、台南市、高雄市等地。来自广东的这支,多源于饶平、大埔县,入台后多居中部和北部的新竹市、苗栗县、桃园、台中市等地。台中赖姓始祖叫赖云从,为唐末入闽的后代。乾隆年间从漳州市移居台中三份埔的。
郡望堂号
郡望
赖姓郡望主要有南康郡、松阳郡,此外还有:颍川郡”、河南郡”、河内郡”。
南康郡:亦称南野县、南楚县。三国孙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南野立南安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南康县,太康三年(282年)属南康郡,治所在于都县(今江西于都)。东晋时期移治到赣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县、宁都县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南康国。齐、梁、陈、隋属南康郡。唐朝时期又改为虔州,宋朝时期属南安军,元朝时期属南安路。明、清时期属南安府。
松阳郡:亦称缙云郡,松阳县。西汉属回浦县地,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废州复县。唐乾元二年(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南部遂昌县一带。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
堂号
赖姓堂号主要有松阳堂、颍川堂、秘书堂,以望立堂的还有:南康堂、河南堂、河内堂、西川堂。此外还有: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思敬堂、水声堂、积善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松阳在浙江西南。司马曜时有赖庄公官拜处州知府,迁居浙江松阳。庄公之子遇公,官拜江东太守,奏请松阳为赖氏郡望,司马德宗亲书“松阳郡”三字以赐之。故赖氏有“松阳旧家”之誉。
颍川堂:以望立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赐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秘书堂:唐朝赖柴,从小聪明,七岁会写文章,二十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担此职,退居乡里,人们把赖柴家叫作“秘书里”。
姓氏名望
综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赖姓历代名人17名,占名人总数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八十位;赖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七位。
各代名人
赖丹:汉代校尉。
赖恭,东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曾建言刘备称帝。其子赖雄,曾任丞相诸葛亮的西曹令史。
赖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布衣(1101—1126),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宋朝风水学家。
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礼,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南康区(今赣州市)人。永乐二年中进士,后历任武功县、兴宁市、江县知县,死于任上。
赖汉英,清代太平天国将军。
赖文光,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金田起义时任文官,后改任将领;天京失陷后,成为东捻军的首领,后兵败被清军俘杀。
赖传珠(1910.4.3-1965.12.24),江西省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赖毅(1903-1989),原名赖玉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赖达元(1917.10-2010.07),石城县人。曾参加百团大战和上党、淮海地区、西南等战役。1961年晋为少将。
赖光勋(1914-2003),永定区仙师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赖春风(1913—1993),江西宁冈人(今属井冈山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唯一的一名井冈山籍开国将军。
赖金彪(1906—1935),广东大埔县人,1906年出生于福建长汀,闽东工农游击第七支队创建者,革命烈士。
赖宁(1973—1988),原名赖麟,四川石棉人,1988年5月获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的“英雄少年”称号。
宗族特征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省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省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门楣题辞
秘书世第
“秘书世第”题辞出自赖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谱载:“西汉平帝时,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升崇政殿大学士,仕至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晋朝右军王羲之为之作象赞曰:“忠心报主,直义纯良,凌烟阁士,四海称长。”
通用联
四言
秘书归里;
御史敢言。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雩都人赖菜,字忱甫,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下典指说明代广昌县人赖瑛,字世杰,永乐年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
秘书世第;
积善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秘书世德;
御史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松阳世德;
颍河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志匡王室;
名噪秘书。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赖事典,下联典指明赖瑛事典。
水源木本;
声远韵长。
——佚名撰广东省罗定县[今市]赖氏宗祠水声堂通用联
五言
好古家声远;
秘书衍族长。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七言
秘书遗后家声远;
好古传芳世泽长。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思亲笃念光前哲;
敬祖虔诚荫后贤。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八言以上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
爱亲爱族,好古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正柱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
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
——赖氏适中宗亲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怀恩我祖克勤古俭以光门第;
德愿儿孙×是则效丕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赖氏宗祠“五美堂”堂联
赖姓族人位于军功寮的五常堂,五常堂的门匾“顺天应人”、“家存诗礼心存德”。军功寮的开发与台中市四十张犁赖姓,族人渊源深厚,赖姓族人早期迁入以三分埔(今松竹里附近)与二分埔(今平田、平心里附近)为根据地,赖家在台定居始於十五世的赖云从公,历史上记载赖姓族人的资料颇多,赖云从先生所传五子,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五美”,其后人所建祠堂即称为“五美堂”位于今松竹路上,而后赖姓十七世祖先赖日贵先生,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因经营事业有成,遂援例捐贡生受“岁进士”衔,成为当时台中市的大户之一,到了乾隆末年,三十张犁的土地几乎皆为赖姓族人所有。赖姓家族历史辉煌,日据时期依旧显赫,日据日据明治31年(1898年),赖氏先祖长荣公为赖氏“心田五美”之后代,由头张迁居于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原取名“怀德堂”厅堂有对联。原三合院之门楼系以土埆建筑,不很显眼,日大正13年(1924年),其子赖崇仁依唐山地理师建议,另建新门楼於旧门楼之南,谓此后家业能飞黄腾达,取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积善”楼名,期勉后世子孙都能行善助人,乐善好施之意。而积善楼今为台中市定古迹。军功寮的赖姓族人为第二与第四房后代,在军功里二邻建成巷有一座赖姓五常堂,兴建于日据时代,门前有日式庭园造景,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内在建筑古色古香,饶富趣味,历经“九·二一”(1999年)地震的摧残,至今房屋外观仍保持得相当完整,现仍为赖姓族人居住。日据时期军功一带的赖姓族人多以烟草事业为主,而熏仔的栽种与烘熏曾经是大坑、军功寮及子一带重要的产业,昔时太子楼(烟楼)的数量即代表财富的象征,而军功寮一带的烟寮,几乎拿为赖姓族人所有。赖家是北屯区的大姓,从乾隆年间,赖氏先祖从漳州府
平和县心田乡老家移民渡海来台开始,即定居于三十张犁,从经营糖廍开始,逐渐拓展其事业版图,而终成为地方首富。尔后,从三分埔、二分埔、赖乃至军功寮、浊水巷一带,都可见赖姓族人的趿迹,从日据时代至光复以后,赖姓族人一直是台中市的望族,时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项重要职位者,不胜枚举,对地方发展及各项建设影响甚钜。
颍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
松阳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口柱]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
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佚名撰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兴华夏;
诸公面北艮水运财,才雄振国威。
——赖天庆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平伐外夷功昭日月,脉自松阳县根蒂固;
捍卫家国社稷安宁,源延颍河世泽长。
——赖汉良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颍水苍茫,流源长远,好古传芳遍中原地区;
松阳劲翠,叶茂枝繁,秘书遗后逾环球。
——赖承华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先人原重和宗,从明水结庐,望云每忆湖山宅;
小子何能耀祖?自丹旋里,登堂犹带御炉香。
此联是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的赖氏家庙在清嘉庆年间改建竣工后,壬戌科进士赖华钟回乡探亲祭祖时亲笔所题,文字对仗工整精致,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联作者寒窗苦读之后高中进士的喜悦之情和对故里、先人的怀念。对联原是一副木刻金字长联,挂在赖氏家庙的大厅上,可惜早已遗失。
对联
贞节牌坊,为古时表扬守寡妇女,终生守一的坚贞风范而设。台湾全岛现存的这类牌坊,共有七座,分布于台南市、大甲、新竹市、台北市、北投、苗栗县等地苗栗赖四娘节孝牌坊,为三级古迹,坐落福星山。这座石坊原建於文昌祠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地震后,因拓宽道路,迁建于南苗天害庙西侧。1958年又因天云庙改建,而移置猫狸(福星)山,整座牌坊,由石柱、石块构成,古朴庄严。正面上方钨有“圣旨”、“天旌节孝”及“台北府新竹县猫猫街儒士刘金锡之妻赖氏节孝坊。光绪九年”字样。两侧石柱上镌有台北府知事陈星聚所撰对联。另外尚有四幅颂赞赖氏的对联,镌刻在石柱的正面成背面。一副是新竹县训导刘鸣盛撰,一副是台澎道兼督学刘璈撰,另外两首撰述的人芳名模糊不清。赖氏丈夫不幸去逝,她决意坚守“忠臣不事二生,烈女不嫁二夫”的古训,抱璞守贞,矢志不嫁,守节尽孝,享寿八十三岁。夫弟举人刘祯感佩四娘之孝节,以已长子世熙过继为嗣。乡人感念她节孝可风,于是呈请清廷旌表,光绪九年(1883年)奉准立坊,时年七十八。平心而论,这种争议,并不妥切,轨历史观点言,任何一项古迹古物古城古厝,都有它之所以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必以太严肃的学术角度去讨论,想想这些受朝廷旌表的守节妇女,在她漫长人生旅程中,普获有美好那么短暂,却为守著那仿似有似无的情爱,煎熬数十载的更漏而无悔无怨,那份艰苦卓绝的贞烈,已足以让人景仰与肯定,也证明了人世间的确曾经有过不变的爱情。
青年尚未婚,柏舟永矢;
百发能完节,枫陛荣褒。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素履全贞直树纲常万古;
黄章宠锡九堪豆千秋。
——刘鸣盛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贞妇全夫直以苦衷补天憾;
待亲训子祇留奇行翼人伦。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十四岁节龄守闺门,无惭一家忠义;
七八戴孝名传史册,增色两代科名。
——陈星聚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想当年夫死身、妇死心,不死青孀留动节;
观此日显对人、幽对鬼,自对皓首得芳名。
——刘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名人
历史名人
赖布衣,赖先,赖瑛,赖礼,赖和,赖宁,赖文政,赖汉英,赖文光,赖秋实,赖琏,赖祖烈,
赖裴
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元朝宁化县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传珠(1910-1965)江西省赣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毅(1903-1989),湖南省平江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赖达元(1917-——),江西省石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赖光勋(1914-2003),福建省永定区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赖春风(1913-1993),江西省宁冈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赖金彪(1906-1935),广东省大埔县人。闽东工农游击第7支队的创建者,革命烈士。
现代名人
文艺界:赖雅妍,赖琳恩,赖声川,赖亚文,赖水清,赖安华,赖广昌,赖伟康,赖薇如,赖盈莹,赖伟锋,赖晶熙,赖良淦,赖国术
政治界:赖斌,赖清德,赖英照,赖峰伟,赖幸媛,赖国根,赖联明
文化界:赖晨,赖德全,赖维波,赖庆国,赖建清,赖宗卯,赖俐华,赖有贤,赖杨刚
科学界:赖世燿
研究考证
《姓氏考略》:“《风俗通义》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省。”
参考资料
百家姓-赖.大庆高新区人民法院.2024-01-04
赖(lài)姓.大槐树.2024-01-04
赖姓:客家南迁第一姓.搜狐网.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