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图》为元代画家陈琳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一只野鸭正立于水岸边上,河里水波阵阵泛起,岸上野草丛生,一株芙蓉树正开得鲜艳。该图绿头鸭造型准确,勾勒工谨,以水墨晕染,略加花青翡翠、赭石淡彩,花草笔墨纵逸简括。
画作内容
此图中一只体硕羽丰的野鸭临水而立,霜晴溪碧,秋意浓郁。
该画幅左有赵孟頫题记:“陈仲美戏作此图,近世画人皆不及也。陈子昂。”
诗塘有元人仇远题跋。其中右上的芙蓉、下方的坡石小草和粗笔的水波都是赵孟頫所加,粗笔水波之下还可见到陈琳原画细笔波纹的痕迹。画上有清人耿昭忠、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溥仪等收藏印多方。
创作背景
《溪凫图》是陈琳求教与赵孟頫时,在赵姓的松雪斋中所作。时值元大德五年(1301年),该图是在赵氏手把手的指导下,并且由赵氏润色题识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幅作品。
艺术鉴赏
技法
整幅画面保留了宋代花鸟相对严谨的造型和章法,区别在于通过相对粗拙的笔墨来作整体的勾染以呈现主体物象。野凫的喙以苍厚而毛涩的线勾出外轮廓,再以干笔淡墨循其形理擦染而成,形质俱在。鼻孔则又以浓墨细线勾其内外以示其形。头部则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来擦染。首先以不同紧松的笔触擦写以表现头部及脖子不同部位组织的软硬质地以及相互关系,然后根据需要敷以花青翡翠、染以不同深浅的墨色以体现头部皮肤及羽绒状况。浓墨细线,以肯定的笔触圈出眼眶,淡色渲染眼球,晶莹、润泽,浓墨圈点眼瞳,传野凫特有之眼神。颈与躯干相连接部分为白色羽毛,仅用两根界线勾出外轮廓,略施极淡的墨。野凫的前胸部则以点染笔法两至三遍地完成羽毛,较好地表现了短羽的松软。以粗拙的线条勾出左腿部及脚蹼,大腿上的羽毛较长用淡而长的弧线堆砌、错综,以显羽毛的自然情状。又以淡墨和赭石细勾分染以增其层次。为了表现紧紧包裹着小腿的皮的质感,则又细勾慢染,显脚部皮质的起伏与韧坚。背上翅部则是精雕细琢的部分,以勾染绘出根部外侧细毛层叠蓬松。翅前端几根大羽则用浓淡不同的线依其物理的方向,以富有弹性的线勾出,与细羽形成对比,尾部上面翅之最前端以极概括的手法涂染、大笔写出。整只野凫的描绘以明显的带有书写性的笔法绘出。整体结构的精准表现了野凫的一贯常态,极为传神。补景行笔从容,线条极具概括力,笔触简洁、富有意趣,轻松地表现了画幅上部的芙蓉以及下部的杂草。坡石的线条极为自如,看似随意间形质皆备,诚是“笔简而意繁”叠压在细劲水纹上粗简的复笔,润而凝、松而实。这些笔触表现的虽是背景,但横贯画幅,时于整体意笔气氛的营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构图
画面写生式的画一只野鸭,本来构图容易陷于平板,但坡岸一条很粗的斜曲线,使画面起了变化,加以淡墨的不规则的水纹线条,使之有了起伏变化。然后在右上角用线描出木芙蓉,以及坡上车前和两丛野草,使之丰满充实,疏密有致。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画家冯骥才:这画的确美妙、生动和自然。连霜消日晒、光暖波凉的感觉都能让人感到。虽是戏作,笔墨却是上乘。你看,这土坡的苍厚,鸭羽的柔软,花叶的肥嫩,水纹的光滑,全用不同质感的线条区分开。颜色不多却非常丰富;黄的调子洋溢着秋天的风韵。
后世影响
陈琳的《溪凫图》与其他画家的作品一起成为种标向,在花鸟画发展中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贡献。其一是把绘画中的行利之分逐渐地引导到种新的审美境界中去,展现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一种传统。将宋人绘画中的严谨、规整、刻画的造型,逐步向松灵、抒写、淡治转移。二是把黄家的设色体制水墨化,其特征是:1、保持黄体的基本构图和严格的造型性,但在表现形式上由紧转松。2、将对于形廓的勾勒线描,变纤细为可以粗重并加强其抒写性。3、变体面的色彩呈现为墨分五彩,变三矾九染的渲染法为、擦、书写为主的干湿表现。
历史传承
重要展览
2017年10月4日—12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国宝的形成”特展,《溪凫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陈琳,生卒年未详。元代画家。字仲美,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陈子。琳世其业。善画花鸟、山水、人物,得赵孟颊指授,多所资益,故其画不俗,尤善临摹古迹。尝作《夏木图》,张雨题诗,有“董源夏木不复见,俗本纷纷何足观;陈郎笔力能扛鼎,写此千章生昼寒”之句。传世作品有与赵孟頫合作的《溪凫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