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群书治要译注[作者] 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 主编 [出版日期] 2012-5 [出版社] 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 [开本] 32开 [页码] 全二十八册 定 价:420.00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李世民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唐太宗特令缮写《群书治要》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将《治要》作为创建贞观“盛世”依据的道理了。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13世纪镰仓市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国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 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
本书根据天明本《群书治要》、元和本《群书治要》整理校勘,并对字词进行详细注解、对原文和注文都进行了白话翻译。
目录
第一册 卷 一 周易
第二册:卷 二 尚书
第三册 卷 三 毛诗
第四册
卷 四 春秋左氏传(上)
卷 五 春秋左氏传(中)
卷 六 春秋左氏传(下)
第五册
卷 七 礼记
第六册
卷 八 周礼 周书 国语 韩诗外传
第七册
卷 九 孝经 论语
第八册
卷 十 孔子家语
第九册
卷十一 史记(上)
卷十二 史记(下)吴越春秋
第十册
卷十 三 汉书(一)
卷十 四 汉书(二)
第十一册
卷十 五 汉书(三)
卷十 六 汉书(四)
第十二册
卷十 七 汉书(五)
卷十 八 汉书(六)
第十三册
卷十 九 汉书(七)
卷二 十 汉书(八)
第十四册
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第十五册
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第十六册
卷二十五 魏志(上)
卷二十六 魏志(下)
第十七册
卷二十七 蜀志 吴志(上)
卷二十八吴志(下)
第十八册
卷二十九 晋书(上)
卷三 十 晋书(下)
第十九册
卷三十一 六韬 阴谋 鬻子
卷三十二 管仲
第二十册
卷三十三 晏婴 司马法 孙子兵法
第二十一册
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第二十二册
卷三十八 孙卿子
第二十三册
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卷四 十 韩子 三略 新语 贾子
第二十四册
卷四十一 淮南子
卷四十二 盐铁论 新序
第二十五册
卷四十三 说苑
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潜夫论
第二十六册
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昌 言
卷四十六 申鉴 中论 典论
第二十七册
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蒋子万机论 政要论
卷四十八 体论 典语
第二十八册
卷四十九 傅子
卷五 十 袁子正书 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