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龙(属名:Umoonasaurus)是蛇颈龙亚目的一属,属于长锁龙科,是种水生爬行纲,生存于1亿1500万年前(阿普第阶/阿尔比阶)的澳洲浅海。永生龙的化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身体骨骼,发现于南澳大利亚州,之后经过雪梨澳洲博物馆处理化石、清理母岩。
形态特征
永生龙是一种小型蛇颈龙属,四肢鳍类海洋爬行动物。模式标本估计长度为2-2.5米(6.6-8.2英尺),而幼年标本SAM P15980最长只有70厘米(2.3英尺)。永生龙在具有原始和衍生特征的组合方面是不寻常的。它有一个小而三角形的头骨,长22.2厘米(8.7英寸),宽13厘米(5.1英寸)。头骨前端中间有一个高而窄的冠状脊。在眼眶上方还有另外两条脊。前颌骨带有一个有五个牙槽的牙齿花环。每个上颌骨带有至少十个牙槽。位置在第4到第6的牙齿会很大,而其他牙齿会更小更纤细。外鼻孔很小,位置靠近眼眶。窗(眼眶和颞骨之间的凹陷)虽然保存不完整,但可能占据了头骨长度的三分之一。前颅顶骨(由顶骨组成的前部头骨)呈矛头状。松果体孔(眼眶和颞窗之间的凹陷)是三角形的,边缘凸起。腭骨(靠近鼻尖的腭骨)几乎不会向后延伸过内鼻孔(头骨内部的鼻孔)。与蝶骨(另一种腭骨)接壤的区域是方形的。蝶骨之间的空隙(由左右蝶骨围成的区域)分为前后两个,前者特别大。蝶骨上的周围表面是凹陷的。基颅(脑壳底部)有纤细的枕骨突起(连接头骨其他骨骼的延伸)。基枕骨有强壮的突起,并延伸到蝶骨后面。永生龙的冠状脊在生前可能被角质覆盖,这会使冠状脊变得更高。由于冠状脊看起来对防御、种内斗争或头骨加固来说都太脆弱,它们很可能是用于交流。这些结构可能既用于物种识别又用于求偶展示,并且在生前可能有鲜艳的颜色。模式标本的保存的胃内容物包括60颗胃石和17块不确定的辐鳍鱼的椎骨。这种辐鳍鱼的最大长度估计在182到296毫米之间,这表明永生龙是中层营养级的浮游掠食者,但并不排除对底栖猎物的机会性捕食。这表明永生龙更倾向于捕食小型猎物,这一观点得到了永生龙缺乏高度肉食性适应的支持。
发现与命名
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现发现了两种新的远古水生爬行动物,它们生活于1.15亿年前澳大利亚内地水域,其外形与神秘的尼斯湖水怪颇为相似。这种动物被命名为Umoonasaurus(永生龙),被称为侏罗纪的"虎鲸"。它大约生活在1.1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的海岸水域里。那时,澳洲大陆更靠近南极洲。虽然,澳大利亚并不是很冷,但从它的许多地质史可以看出,它曾是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只是大约在5000万年前才与南极大陆分离飘向了北方。当永生龙生活在白垩纪时期时,澳大利亚大陆处在南纬70度的地方。永生龙能够在冰冷的海水里生活,使得它成为为数不多的生活在高纬度的蛇颈龙属物种。研究人员猜测,这些海生动物可能已经进化了一种方式来应付寒冷的温度。科尔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这种动物是一种和哺乳纲一样的温血动物,能够控制它们的核心体温,或者它们像现代鲸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
永生龙的模式标本是AM F99374,是一具被命名为“埃里克”的蛋白石化骨骼。它是在库伯佩迪镇附近的Zorba Extension蛋白石田发现的,保存完好,是已知脊椎动物中保存最完整的蛋白石化化石。其他标本也被归属于这个物种,包括在安达穆卡蛋白石田、埃尔湖附近的Curdimurka地区和Oodnadatta镇附近的Neales River地区发现的标本。所有已知的标本都来自南澳大利亚州的Bulldog Shale,尽管非常相似的材料也在北领地的达尔文组中发现。Bulldog Shale的沉积物是在下白垩纪早期阿普第阶到早阿尔比阶沉积的,永生龙来自大约1.15亿年前的阿普第阶沉积。Bulldog Shale的一些地层,包括库伯佩迪周围的地层,含有丰富的蛋白石矿床。化石化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和花粉被用来确定了这个地层的早阿普第阶到早阿勒比阶的年龄。斗牛犬 Shale的沉积物代表了一个浅海的沿岸地区。富含有机化合物的黑色页岩层和低浮游生物多样性表明这是一个缺氧水域(溶解氧含量低)靠近底部。这个海洋位于南极地区,纬度约为70°S。冰石、冰川携带的巨石和密集的树木年轮表明这是一个季节性气候,接近冰点温度。这个地区的平均温度估计约为12.2°C(54.0°F)。这表明永生龙能够适应这种寒冷条件。Bulldog Shale产出了植物、无脊椎动物、鱼类和爬行纲的化石。这个地层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包括几种软体动物门,如鸟喙鱿鱼、腹足纲和瓣鳃纲。鱼类包括哲罗鲛科(如Edaphodon)和硬骨鱼(包括辐鳍鱼和肺鱼)。斗牛犬 Shale中明显缺少鲨鱼。其他蛇颈龙目的爬行动物包括可能是aristonectine elasmosaurid Opallionectes、其他不确定的elasmosaurid、巨型pliosaurid Kronosaurus和类似polycotylid的标本。Bulldog Shale中还发现了鱼龙目Platypterigius。
基尔带领的研究小组对澳洲南部库伯佩迪镇发现的30具骨骼化石进行了研究分析,称这些长脖颈的水生爬行动物曾生活在澳洲中部内陆水域浅水区。Umoonasaurus体长2.4米,头部长着冠状突起,长着长颈短尾,头部很小;Opallionectes体长6米,长着主要用来捕食小鱼和鱿鱼的针状牙齿。尽管这两种水生大型动物早已灭绝,但是它们的外形特征却与尼斯湖水怪颇为相似。尼斯湖水怪也是淡水大型动物,据目击者称它也长着长长的脖颈。有关尼斯湖水怪的传闻来自苏格兰王国大型淡水尼斯湖,数十年来,尼斯湖水怪在人们心中一直被披着神秘的面纱。这种爬行纲属于最高等的水生食肉动物rhomaleosaurids的一个种群。领导这项研究的澳洲博物馆阿德莱德大学的本杰明·科尔说:"它相当于就是侏罗纪时代的虎鲸(生活在现代的一种凶猛的食肉鲸)。"
蛇颈龙属是一种庞大的水生的爬行动物,它有着健壮结实的身体,短尾巴以及像浆一样的四肢,有的还有着细长的脖子,另外一些则比较短。而这种叫做永生龙的新物种区别于蛇颈龙的主要特征是它有着高而细的头冠,以及在尾巴末梢有许多融合在一起的椎骨,这些骨头被认为是用来支撑一条细小的尾鳍。这种爬行纲比蛇颈龙属活得更长,它生活在恐龙存在的时期,也就是在地球上最著名的物种大灭绝之前。这个新发现物种的详细信息将被刊登在即将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的《生物书简》当中。永生龙的属名是库伯佩迪地区Antakirinja语中的Umoona和希腊语sauros(意为“蜥蜴”)的组合。种名来自希腊语demos和scylla,分别意为“人民”和“海怪”,指的是用于获取模式标本的公众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