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夫妇楷木像,为楷木雕刻,孔子旗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二人形象生动。现收藏于山东省曲阜市文物局。

文物介绍

孔子夫妇楷木像高60厘米,孔子像高37.2厘米,头戴平顶巾,上棱有两豁口,帽口沿雕圆珠纹两周,两眼外突,鼻高大,合口,下垂三绺胡须,两耳后仰。身穿宽袖长袍,腰下有台纹,双手合抱,中有扁方孔,孔中物已残缺。孔子夫人像高41.2厘米,头挽高髻,髻前后有一圆立孔,孔中物已残掉。长圆形脸,身穿圆领长袍,双手合抱于袖内。右耳稍残,面部有裂纹。孔子夫妇木雕像,传为端木赐在孔子死后守墓时用黄连木刻制,依雕刻技法并考诸历史,应为宋代雕刻。北宋末年,孔子48代孙孔端友为避金朝入侵携雕像南下,落籍衢州市,置于衢州孔庙思鲁阁上供奉,之后数次战乱,孔姓南宗族人一直携带保护,直至雕像回归祖籍。

历史传说

孔子夫妇楷木像的雕刻有两种说法,一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雕刻,二说是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赐)所刻。关于子贡的雕刻传说感人至深: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悲痛不已,在孔子的坟前守墓三年,才依依不舍,挥泪惜别。但是,端木赐却仍然不忍离去,于是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继续守了三年。这期间,子贡常常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笑貌,于是砍来黄连木,心思手摹,雕刻出孔子和亓官夫人的像。楷木像为子贡所刻说:相传这期闻,他常常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容貌,便砍来楷木,心思手摹,终于雕成了孔子和亓官夫人像。这对楷木像高不满2尺,孔子旗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室立为庙堂,当初仅有“庙屋三间”,孔子夫妇楷木像雕成后就供奉在这里,条件也很简单。据民间传说,当年衍圣公孔端友背负两尊祖宗圣像,率家人南渡,船行至镇江码头,大家又饿又累,便上岸稍作休整。这时突然遇到金兵来袭,眼见黄连木圣像将被金兵掳劫,大家正在焦急万分,束手无策之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一个巨浪打来,把船只掀翻。金兵见此情景,以为船上的大都被巨浪卷走,便回马收兵而去。正当孔端友急命家人打捞楷木像时,只见河面上,有三位神人踏着样云,拥着楷木像,向岸边靠近。孔端友和家人立即拥上去,把圣像小心护上岸,并在岸边向神灵焚香祷谢。这时,袅袅的香烟中出现“鲁阜山神”四个字,原来是孔子故乡的山神救护圣像,才免遭圣像掠夺的劫难。南宋之初,孔端友及家人被赵构赐居衢州市,为了感谢故乡山神的功绩,便在衢州建立了“柯阳首庙”,即“三神庙”。

坎坷命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二次攻陷衢州,入侵衢州的日寇头目,听说衢州孔庙珍藏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企图劫取这一稀世珍宝。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电致浙江省人民政府,令南宗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像移驻龙泉市。后又今移驻更偏僻的庆元山区,以防圣像落入敌手。孔繁豪为掩敌耳目,确保圣像不出意外,密访能工巧匠仿制了一对赝品,携带避至龙泉、庆元县,而将真像密藏在衢州市深山区。入侵日军未能掠得孔子黄连木像,大为恼火,便纵火烧毁孔子庙藏书楼,大成殿成了日军营房,思鲁阁成为他们的马圈,所有红漆柱子都被马咬得伤迹斑斑。庙内400多件珍器不见,随同衢州钟楼的大钟一起被日寇劫运而去。衢州孔庙又一次受到人为的浩劫。抗战胜利后,楷木真像重新珍藏在思鲁阁中。同时赝品烧毁,以免日后鱼目混珠,真伪难分。1946年,国民政府对幸存的建筑作了修建,举行了一次祭孔活动,并任命年仅8岁的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为“大成孔子南宗奉祀官”。

落脚孔庙

孔子及亓官夫人黄连木像,在南宗家庙度过860多年后,曾于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1周年时被借给北宗曲阜孔氏家庙落脚。现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神龛中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北宗奉送的复制品。

参考资料

至圣先师到底长啥样?历代孔子像集锦.凤凰新闻.2024-08-04

衢州孔庙孔子夫妇楷木像.中国孔庙.2024-08-04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孔孟之乡.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