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是夏朝开国国君大禹的纪念陵墓,其位于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村。
大禹受舜命治水,吸取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之法,治平了洪水,因功受封为“夏伯”。舜死后,禹称王,缔造了夏朝,后东巡大越,死后葬于会稽山麓。《嘉泰会稽志》记载,南梁时,禹庙曾有过兴修。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禹庙改为告成观,意谓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经过历代修建,庙宇扩大,成为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明嘉靖年间,福建人郑善夫认为大禹墓在庙南几十步的地方,知府南大吉相信他的话,立石碑刻上“大禹陵”三个字。
大禹陵主要由禹陵、禹庙、禹祠、祭禹广场、大禹陵碑、享殿等组成。大禹陵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禹陵面临禹池,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大禹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禹陵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大禹因为疾病去世了,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会稽这个地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始建于夏少康之时。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去巡游,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冯去疾留在京城处理政务。最小的儿子胡亥非常想跟着去,请求父亲允许,秦始皇同意了。十一月,他们一行人旅行到了云梦地区,在九嶷山上远远地祭拜了尧帝和舜帝。然后他们沿着长江航行,参观了籍柯,经过了海边的沙洲,经过了丹阳市,到达了钱唐,站在浙江边。由于江水波涛汹涌,他们不得不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较窄的地方渡过。秦始皇登上了会稽山,祭拜了大禹,向南海望去,并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颂扬秦朝美德的文章。
刘彻元朔三年暨公元前126年,二十岁的司马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背着行囊,开始访游名山名川。他在《太史公自序》描述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向南游历了长江和淮河地区,攀登了会稽山,去探寻了大禹的墓穴,也游览了九嶷山;还乘坐船只游览了沅江市和湘江;往北,经过了大汶河和泗河,去齐国和鲁国的首都学习,感受了孔子留下的传统风尚,还在邹国和峄国体验了当地的射箭比赛;在鄱县、薛县和彭城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后经过梁国和楚国的地区才回到了家。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南梁时,禹庙曾有过兴修。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禹庙改为告成观,意谓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经过历代修建,庙宇扩大,成为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拓本翻刻入石,立碑于此。碑文字体奇特,相传为大禹述事碑,又称为“禹王碑”。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禹陵坐东朝西,依山势筑就。前为四柱三间青石牌坊一座,入内是长百余米的石砌甬道,两旁种植松柏,尽处为“大禹陵”碑亭。亭为方形,单檐歇山顶,古朴庄严,系1979年依原样重建。
1986年,禹祠重建。 “龙杠”后方的大禹陵牌坊建于1995年,1995年5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了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回京后为大禹陵牌坊题写了坊额。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大禹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景点/建筑
建筑布局
大禹陵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
相关文物发现
大禹陵除看会稽刻石外,还可以看到一块独特的碑刻,即大禹功德碑,又名禹碑、禹王碑、岣嵝碑、神禹铭。
岣嵝碑相传大禹治水时,梦中得仙人指点,后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宛委”)凿石得金简玉书,使禹得治水之法。禹治水成功后,将书藏于原处,并用巨石盖住洞口(即为藏书之“禹穴”)。禹将治水之事刻于石碑,立于岣嵝峰上,故称“岣嵝碑”,亦称“禹碑”,或称“大禹功德碑”。
绍兴市大禹陵“岣嵝碑”,1541年绍兴知府张道明据湖南岳麓书院衡山拓片藏本翻刻,碑上小字为明代学者杨慎所考释。原碑据说为大禹所书,文字奇古,字体罕见,可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参考与研究。
大禹陵中除这两块著名碑刻外,尚有不少碑文、对联为书法名家书就。如“大禹陵”碑,为明代绍兴知府书法家南大吉所书,笔法圆润,方正端厚。殿内楹联三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康熙撰,沙孟海书。“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道三王”乾隆撰,王蘧常书。“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系启功集唐人诗句并书。大殿屋脊上“地平天成”四个大字为康熙御书。并有乾隆所书御碑一块。“禹穴辨"碑文作者丁敬,为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西泠八家”之一。其中相传下葬所用过的窆石,上有汉代题刻,及宋元、近代题刻多处。
保护与开发
1999年,修葺大禹陵碑亭。
神道两侧原有五对石像牲,2003年大禹陵扩建时,增至十二对。玉貔貅、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黄能、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象牲从外到内依次排列,都是神话传说中曾帮助大禹治水立国的神兽。2004年3月,曾建成祭祀广场和神道二期工程,陵区空间东至古献陵殿大禹山山尖,南至禹池南岸,西至神道前门门阙,北至禹庙大殿龙头墩,面积扩至1平方公里许。2005年,又建成了大禹陵享殿。这次修建,主要是实施扩建祭坛和新建博物馆两大项目。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了对禹庙的大修,重点解决了大殿屋顶渗漏、室内油漆剥落等问题。2019年,大禹陵庙再次启动修建工作。
2020年,景区对禹祠展陈进行了改版提升,共分两进,一进主要介绍大禹生平、夏朝世系、禹裔名人和各地祭祀活动,二进则集中展示了禹裔分支姓氏,及其演变过程。
相关活动
民祭大禹
民祭大禹活动可追溯至禹六世孙无余,数千年来,祭祀文化在会稽山下传承不息,表达了百姓对华夏始祖大禹的深切缅怀。
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以后的第一祭。
2000年4月,绍兴市人民政府举行公祭。
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示,要办好公祭大禹陵活动。同年4月,绍兴市人民政府举行公祭大禹陵活动。2006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在大禹陵广场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等3000余人参加祭祀活动。
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2018年4月20日,农历谷雨,一年一度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市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省、市有关负责人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大禹后裔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约1500人参加公祭典礼。
研学游
大禹陵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已成为学校团体开展研学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开设有“禹陵深度游”“禹陵祈福游”“大禹文化体验游”“暑期红色研学游”等研学路线,推进“千古帝陵观祭礼,追思前贤耀中华”“访禹陵、听讲解、观祭礼”等主题活动。
红色党建
为响应“党建+”与“红色旅游”相融合的号召,大禹陵景区组织开展“本色记忆·禹风永存”主题党课、观摩民祭大禹等活动。
文创产品
大禹陵景区打造的“禹见\u0026middot;大禹陵”文创品牌主要有“十二神兽”“小禹”“禹陵建筑及碑文”三大系列90余款独具禹陵特色的文创产品。“十二神兽”系列现有包括十二神兽手账本、化妆包、服饰等20余款产品;“小禹”系列是将传统大禹形象卡通化,以更受年轻群体所欢迎的Q版“小禹”形象为核心元素,包含文具、钥匙扣等产品,面向少年儿童、研学游群体推出的卡通系列;“禹陵建筑及碑文”系列有金属书签、徽章、冰箱贴等产品的古典系列。
价值影响
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
获得荣誉
1996年10月14日,国家教委、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将大禹陵列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7年6月,中宣部命名大禹陵为第一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关文化
大禹治水
传说禹与涂山氏的女子新婚四天后,就离开妻子,和益、后稷一起奉帝舜的命令去治水。禹的妻子直到生启时,禹还在外治水。到启长大了,禹还在治水。治水期间禹因为担心因私废公,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禹治水大公无私的的精神,受到了百姓的赞扬,也被帝舜所重视。于是帝舜在晚年向上天举荐禹,把帝王的位置禅让给禹。
禹凿龙门
大禹治水时,南洛河和伊河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汪洋。周围百姓的生活窘困不堪,溺死的人有很多。大禹感念百姓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先带领人们疏通了洛水,使其汇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大禹凿开龙门山,将龙门山分成东西两半,伊水得以从中间流出,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禹斩蛟龙
很久很久以前,三川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湖畔长着繁花百树。人们住在四面的山头上,吃水只能去山下湖里背,十分苦难。大禹带领人们挖山开道,疏通河流,把三川的水引出去。人们也从山上搬到山下平地安居乐业,十分安稳。但好景不长,不知从哪里来了两条恶龙,一条是青龙,一条是黄龙。这两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搅大辽河水,冲毁良田,百姓们不得安宁。百姓们求大禹为民除害,制服恶龙。大禹在黄河边上设祭坛,祈求上天赐斩蛟神剑。七七四十九天后,上天赐给了大禹斩蛟神剑。两条恶龙来作怪时,大禹高举斩蛟神剑向黄龙砍去,砍下了龙头,黄龙头飞过黄河南岸变成了一座黄土山。黄龙的喉结骨掉到黄河中变成了一块巨石。大禹和黄龙搏斗时,青龙乘机飞过黄河向南飞去。大禹一步跨过黄河,挥剑向青龙斩去,斩断了青龙的腰身。大禹除掉两条恶龙后,人们得以继续在川美丽富饶的三川生活。
大禹赶石
大禹凿开三川东面的山岭后,将三川的积水全部引了出去,但居住在山两面的百姓却来往不便了。人们站在黄河两岸的山上,隔河相望,不能来往。大禹看到后,想在寺沟峡山谷上修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的百姓。大禹设了祭坛,请求天庭赐赶山鞭。上天很快赐下了赶山鞭。大禹得到赶山鞭后,从积石山上往下赶石。大禹赶石时把所赶的石头,吹了仙气变成了石牛往下赶。好多牛东奔西跑,不听指挥,赶到寺沟峡附近石牛已经不见踪影了。大禹四处寻找,在寺沟峡东面山坡上遇见了一个牧牛老人,大禹问牧牛人说:有没有看到我的牛。牧牛人答道:没看见牛,看到了许多巨石向西面滚去。牧牛人石字刚说出口,大禹赶的石牛就停在山上不动了,不管大禹怎么施法,这些石头就是不动。现在寺沟峡两面山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大石头,就是当时大禹用赶山鞭赶来的石头。
相关争议
在绍兴市,抑或在南方,甚至辐射长江、黄河流域的大半个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持久流传,是探索中国文明史不可回避的话题。禹这个治水领袖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由于未得到同代文字的出土证据,当下还不能明确证明之。顾颉刚指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郡)”。司马迁的《史记》中,也留下了秦始皇“上会稽,探禹穴”的记述,记录了大禹移山倒海的神功,两者都把距今4000前的大禹事迹与绍兴古城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说:“或言禹会遗址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绍兴大禹陵,相传是禹的归葬地。会稽山支脉宛委山,相传为禹得治水金简之处。另有柯桥区的夏履桥和涂山(西扆山)、上虞区的夏盖山、嵊州市的余粮岭、了山、了溪等,这些与大禹传说相关的地名及故事遍布绍兴市全市范围。
参考资料
Soaked in history.中国日报网.2024-01-21
大禹陵.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1-21
大禹陵.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物局).2024-01-21
历届公祭大禹陵大事记要.绍兴市人民政府.2024-12-05
51越城跑着过 | 教你一天速通打卡越城10+景点.越城文旅.2024-12-05
大禹陵.大禹陵.2024-12-05
Yu Mausoleum.China.org.cn.2024-12-05
大禹陵景区.大禹陵景区.2024-12-05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组成.绍兴市人民政府.2024-12-05
谷雨时节,2024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举行!.杭州日报.2024-12-05
大禹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2-05
秦始皇东巡与治陵水道到钱唐.杭州文史.2024-12-05
“舜葬九疑”是他作出的千古定论——司马迁永州打卡记.今日永州.2024-12-05
大禹陵牌坊.大禹陵牌坊.2024-12-05
回溯城市记忆㉓ | 绍兴地标建筑之大禹铜像.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5
禹祭四千年——写在2020年网上公祭大禹陵之际.百家号.2024-12-05
公祭大禹陵的渊源和历史传承.绍兴市人民政府.2024-12-05
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隆重举行.新浪.2018-04-30
封晓东 | 大禹传说与绍兴文脉.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