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炳,男,1937年11月出生于龙岩西桥,汉族,龙岩市人,研究员、教授,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研究方向为杂交水稻育种和创意农业。他是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海峡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兼首席研究员、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稻米》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尤溪县老科协顾问。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还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农业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2012年,被聘为第25届世客会“城市魅力”形象大使。
人物生平
刘文炳出生于龙岩西桥,一个贫寒的家庭。他1954年考入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1957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三明市尤溪县从农已经50余年,基本在该县的管前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有一句格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小站可以大作为。”4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取得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备受重视,1980底,刘文炳被提拔为管前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管前农技站站长。不料,当党委副书记要抓各项中心工作,刘文炳没时间下田了。他立马打报告辞去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回到站里,扎到田里。刘文炳做出成绩后,1989年被提拔为县科委副主任,但他说:“还是当高级农艺师好,科技含量高。”于是,他又辞去了副主任一职。
2007年12月,年已古稀的他,办了退休手续,回到龙岩市老家,但他心系国家粮食安全,过不久,又回到尤溪县担任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首席研究员,继续在“稻路”上闯荡。
从1976年至2008年30多年来,刘文炳几乎每年10月至新一年的4月都要在海南三亚从事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工作。2008年4月初他从三亚带回刚收获的98个育种材料共3公斤稻谷,立即拿到闽侯县甘蔗街道长江村青岐进行加代繁殖与品比试验。
主要成就
刘文炳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主持发明的“杂交水稻不割叶不剥苞高产制种技术”,解决了杂交水稻制种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的三大难题,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最高达451.46公斤,创世界杂交稻制种新高。他主持选育的II优6号、II优28、II优4886杂交稻,连续三年在云南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新纪录。他的研究成果被列为“八五”、“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推广计划,并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与“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证书,以及“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此外,刘文炳还致力于打造优质米,选育引进并通过审定新株型、超高产、米质优的超级稻、高优杂交水稻以及光身杂交稻新组合20个,其中“光身不育系光香A和光香7A”两个品种,被确认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我国光身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突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2024-04-09
云南水稻亩产达到1229.97公斤 创造世界新纪录.新浪网.2024-04-09
科研人员创造出新的水稻种质资源.新浪网.2024-04-09
刘文炳.中国知网.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