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亚克是柯尔克孜族的一种弓拉弦鸣乐器,也被称为克雅可。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历史沿革
克亚克的历史悠久,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这种乐器与哈萨克族的拉弦乐器库布孜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两者均与清代宫廷使用的拉弦乐器奚琴类似。这些乐器的共鸣箱上半部外露,下半部蒙皮。这一特点在《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式》和《清朝续文献通考》等文献中都有描绘。
形态特征
克亚克的长度通常在62至75厘米之间,形状类似于短把羹匙。琴体由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呈匙形,上部较宽,内部空间外露,下部蒙有一层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设计简单,顶部平整且没有装饰物,两侧各有一个弦轴。琴颈较短,上窄下宽,正面为指板,不设置品位。皮面上放置有琴马,张有两束马尾弦。
改良与发展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支柯尔克孜族的克亚克。这支乐器全长74厘米,琴体由桑木制成,共鸣箱呈半梨形,上大下小,琴箱长36厘米、上宽16.6厘米、下宽7.5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5厘米,正面上部露空,中、下部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小铁钉固定于琴背上。琴头、琴杆用一块梨木制成,长38厘米。琴头呈长三角形,正面镶嵌黑白相间的骨制饰缘,后开长方形弦槽,两侧各设一轴。弦轴梨木制,外形与小提琴弦钮相同,轴长8厘米,轴柄扁圆形。琴颈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上窄下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枕。皮面上置木制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弦自弦枕上方弦孔穿出,下端系于皮制缚弦之上。此琴为民间艺人就地取材而制,形制古朴,粗犷豪放。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新疆改良版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工团对克亚克进行了改良,保持了传统琴箱的形式,但在面部使用了鱼鳞松薄板,并开设了具有浓郁风格的云朵状音孔。改良后的克亚克张有两条丝弦,制作工艺精细,声音纯净圆润。
演奏技巧
演奏克亚克时,通常将琴箱夹于两膝之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使用马尾弓在弦外拉奏。克亚克的定弦可以是四度或五度的关系,常见的定弦为g、c1或g、d1,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传统的克亚克由于使用皮膜和较粗的马尾弦,音色较为浑厚;改良后的克亚克则因为使用木制面板和丝弦,音色更加柔和优美,类似于带有弱音器的小号。克亚克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或者为叙事性长诗及民歌演唱提供伴奏,演奏者常会同时担任歌唱角色。
代表作品
克亚克善于演绎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乐曲,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斐尔扎特》、《奥拉尤》和《乌拉》等。
艺术家
在克亚克的艺术领域,乌恰县的马坦·则克勒是一位知名的制琴师和演奏艺术家。
参考资料
冷门乐器大集合.个人图书馆.2024-11-26
克雅可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克雅可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26
【音乐百科】来自异国的神秘风情——中亚乐器简介.搜狐网.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