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工程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输水线路自大黑汀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起始,至天津市区西河水厂预沉池结束,全长234公里。

引滦入津工程全线共计215个工程项目,其中主要的工程项目有开凿一条长约12千米,流量为60m立方米/秒的引水隧洞,整治118千米的河道,开挖一条64千米长的专用输水明渠,修建12座倒虹,4座大型泵站,一座总库容4500万立方米的平泵水库,一条26千米长的双孔钢筋混凝土暗渠,两条共计14.4千米的大口径输水钢管,兴建75座桥梁,3座变电站,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小新开河水厂。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示,引滦人津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等由天津市负责审定,并组织实施。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保证1985年通水,并争取提前。1981年11月,施工部队进入隧洞工地。1982年5月,全线开工。1983年9月,正式通水。1984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引滦入津工程已累计向天津安全供水约333亿立方米。2025年4月,引滦大黑汀分水闸开启,天津2025年第一次引滦调水开始。

引滦入津工程投产后,缓解了当时天津市用水的紧张局面。为天津市民提供了优质生活用水,解决了多年来饮用咸水、苦水的难题,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使因缺水而停产的企业得以开工生产,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天津市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同时,该工程以引滦深水取代部分地下水开采,并逐步开展回灌作业,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发展。

工程背景

天津历史上水资源比较丰富。建国初期,天津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需求,靠汲用上游各河的基流就能满足。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上游水利建设的发展,天津水资源发生了由丰到缺的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干旱,使天津市遭到严重水荒。国家为了解决天津用水危机,曾于1972年、1981年、1982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引黄河缓解天津市缺水之急,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津市水源问题。

天津的工业在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其发展状况影响着全中国的市场供应和出口任务的完成,还影响着有关省市的工业生产。且天津具有多种发展优势,只是因水资源匮乏制约着其发展。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和重视。早在1972年,中央领导就指出把丰富的滦河水提蓄起来,以解决天津和唐山地区用水问题。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开始兴建。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的巴彦吐骨尔,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地区入河北省,在乐亭县渤海,全长885公里。其上游有闪电河等5条支流,流域面积44600平方公里,多年年平均径流量46亿立方米,有的年份径流量达74亿立方米。据史料载,大旱年河也不断源。潘家口水库就是建在承德地区宽城满族自治县和唐山地区迁西县相邻处的滦河上,总库容29.3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5亿立方米,控制滦河流域面积的76%,是近期天津城市用水的一个比较可靠的水源。

引滦入津路径可行性研究开始于1973年,开始时对路径提出南线和北线两个方案。南线由大黑汀水库坝下向南穿过滦河还乡河分水岭,进入还乡河故道,经邱庄水库后沿还乡河至宁河区丰北闸,再次进入还乡河故道,经新挖明渠及利用河道(西关引河、郎园引河)扩挖,经尔王庄水库至大张庄村东穿永定新河、经新引河、北运河海河,全长200多公里,其中天津境内61公里,其余均在河北省境内。北线即实施的路径。1981年5月15日,万里副总理在天津市主持召开天津用水会议,会上肯定了北线的优越性。同年7月11日,天津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报出《引滦入津北线工程设计任务书》。9月23日,天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查批准引滦入津工程北线选线方案,同年9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引滦入津工程由天津负责审定,并组织实施。9月27日,天津市委决定建立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

历史沿革

勘测设计

勘测

1981年6月,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进驻迁西县遵化市两地,开展地质勘察与测量工作。与此同时,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也启动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勘测任务。此后,天津市地质局、天津市测绘处、天津市工程地质处,以及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设计院、河北省廊坊地区水利局等多家单位,陆续投身于桥水库以下各项通水工程的勘测工作。至1982年5月,地质测绘学工作覆盖面积达232平方公里;钻孔815个,总进尺16093米,并从中抽样6778个;完成基岩试验7583个;进行坑槽探996立方米;实施物探纵横断面39条,总长度24000米;开展标贯试验2977次;对断层带测井100米;进行抽压水试验183段。基于这些数据,各单位提交了选线方案阶段地质报告。此后,相关单位又相继提出了初设阶段地质报告29份、水文地质报告2份,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地质报告27份。测量单位完成平面控制测量59.13平方公里,纵横断面测量592公里,水准测量743.9公里,地形测量101.5平方公里。

输水线路

批准的北线方案具体流程如下:从潘家口水库放水,水流经大黑汀水库抬高水位,发电后送入引滦总干渠。在分水枢纽闸处,水流一分为二:一路流向唐山(即原南线规划部分),称为引滦入唐工程;另一路奔向天津市(即北线主体),称为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中,水流首先穿越滦河与黎河分水岭的引水隧洞,出洞后流入河北省遵化市县的黎河干流,顺流而下注入蓟县于桥水库。离开于桥水库后,水流沿着州河迂回南下,汇入蓟运河。在蓟运河马营闸上右岸(南岸)九王庄处的渠首闸,水流被引入专用输水明渠,经宝坻区、武清、北郊等地,直达永定新河左岸(北岸)。

这条明渠在行进过程中,与12条河渠相交,均采用倒虹吸方式穿越。为保障水流顺利输送,明渠上设置了潮白河、尔王庄、大张庄三级提升泵站。同时,在明渠中部地区宝坻区尔王庄附近,修建了一座尔王庄调蓄水库。滦河水经潮白河泵站首次提升后,通过明渠流入尔王庄泵站进行二次提升,随后分三路输水:第一路由尔王庄明渠泵房再次提升,经明渠至大张庄泵站进行第三次提升,注入永定新河南边毗邻的新引河,再经北郊区屈家店涵洞,沿北运河进入市区,最终汇入海河。第二路由尔王庄暗渠泵站加压提升,经钢筋混凝土暗渠输送至宜兴埠加压泵站,之后通过输水钢管分别送至芥园、凌庄子水厂,以及西河预沉池和小新开河水厂。第三路向塘沽区区送水,由尔王庄附近的高庄户泵站提取引滦专用明渠水,途经宝坻区宁河区两县,中途经北淮淀泵站,最终送达塘沽区的北塘水库和塘沽水厂。尔王庄水库由尔王庄暗渠泵站补水,起到调蓄水的作用。

引滦入津工程输水线路自大黑汀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起始,至天津市区西河水厂预沉池结束,全长234公里。其中隧洞及上下游连接段:全长12.4公里;黎河输水段:全长57.6公里;于桥水库库区段:全长26公里;州河输水段:全长52公里;蓟运河段:全长2公里;九王庄至尔王庄明渠段:全长47.2公里;尔王庄至宜兴埠镇泵站暗渠段:全长26公里;宜兴埠至西河预沉池10.8公里。

设计规模

1981年6月14日,《关于解决天津城市用水问题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在潘家口水库可分配水量19.5亿立方米中,分配天津城市用水10亿立方米”,相应保证率为75%。基于此,引滦入津输水工程的设计流量按每年输水10亿立方米来考虑,并且留有余地,以便在滦河丰水年份能输送更多水量至天津市

于桥水库以上输水段,考虑到实际用水需求,该段工程规模按每年7个月输水设计,相应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为75立方米/秒。于桥水库以下输水段:此段工程规模按每年9个月输水设计。其中,州河因需兼顾行洪排涝和其他用水需求,设计流量确定为100立方米/秒;专用明渠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尔王庄泵站以下专用明渠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输水暗渠设计流量为19.1立方米/秒;宜兴埠泵站以下,通往西河预沉池的设计流量为12.73立方米/秒,通往小新开河水厂的设计流量为6.37立方米/秒。

1981年8月1日,水利部批复了引滦入津工程北线的设计任务书。随后,天津市立即行动,着手组织设计队伍,先后有18个单位参与到设计工作中。由于许多设计工作要与勘测、施工交叉进行,设计人员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据统计,引滦入津工程共提出设计任务书1份、选线报告2份、方案报告1份、初步设计报告33份,完成图纸9115张。

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引滦入津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作均由天津市负责审定并组织实施,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审批工作则由天津市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

隧洞为钢筋混凝土无压隧洞,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75立方米/秒。隧洞总长12394.5米,其中洞挖长9666米,明挖长1724米,明渠779米,消能及扩散段长225.5米。隧洞进口设检修闸,出口设防洪闸。洞挖及明挖断面均为半圆拱直墙型,洞挖部分采用模浇混凝土及喷锚钢筋混凝土衬砌;明挖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渠为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上游段长12.34公里内,按过流60立方米/秒规模进行整修,使河底宽达到50-90米、纵坡1/141-1/337,两岸堤顶宽4米,高3.5米,浆砌片石护岸23处,长3.3公里。对中、下游段43段处险工做浆砌片石及坝护砌8.76公里,323米河段裁弯取直并建桥35座。

于桥水库大坝加固工程设计标准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大坝级别调整为Ⅰ级建筑物,地震设防烈度由7度提高到8度,总库容由13亿立方米增加为15.59亿立方米。

从于桥水库以下到宝坻区九王庄区间,利用州河输水,输水河段长56公里。整修险工段25处,总长为11.2公里,修筑浆砌片石护岸;填筑均质土埝5公里,土埝高4米,顶宽2.5米。在岔口村附近建过流能力为250立方米/秒闸桥一座,以防滦河水沿泃河上溯影响输水安全。

专用输水明渠从宝坻区九王庄引滦明渠进水闸开始,至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泵站止,全长64.2公里,渠道纵坡1/20000,为梯形断面。九王庄至尔王庄泵站段长47.2公里,渠底宽22米,边坡1∶3,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设计水深3米。尔王庄至大张庄泵站段长17公里,边坡1∶3,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设计水深3米。

引滦输水明渠与12条河道交叉。为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均采用倒虹结构穿越,总长2781.1米,且均采用小管径(或小断面)倒虹结构穿越大管径(或大断面)河道(或明渠)。其中,明渠穿黄河的有6条,总长2166米;河道穿明渠的有6条,总长615.5米。在倒虹吸类型方面,永定新河倒虹吸为圆型钢管,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箱涵。鲍邱河潮白新河、引青入潮3座倒虹,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机场排污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倒虹,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河道穿明渠的窝头河倒虹、菜芽庄倒虹、青龙湾故道倒虹、小白庄排干倒虹、阎东渠倒虹、郎园引河倒虹,设计流量依次为10、10、5、3、2、20立方米/秒。引滦明渠上新建公路桥7座,交通桥2座、生产桥34座。

因明渠位于平原地区,流程又长,不能全线自流输水。从技术、经济角度比较确定,采用三级提升输水方式。

潮白新河(一级)提升泵站:位于潮白新河左岸,距九王庄渠首闸约13公里。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安装主机7台(备用2台),选用18CJ-63型水泵,转轮直径1.8米,单机流量10立方米/秒,扬程6.3米,配备TL900-24/2150型同步电机,功率900千瓦。主机房长64.3米,宽12.4米,高26.36米。该站兼顾部分地区农田排沥任务,在雨季可有效降低农田积水,保障农业生产。

尔王庄(二级)提升泵站位于尔王庄水库东南端,距潮白新河泵站约34公里。该站设明渠及暗渠补库两座泵房。明渠泵房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安装主机5台(备用2台),选用18CJQ-34型水泵,转轮直径1.8米,单机流量9.92立方米/秒,扬程3.4米,配备TL630-24/2150型同步电机,功率630千瓦。进水流道为肘型,出水流道为直管拍门,用液压拉杆缓冲断流。主机房长42.8米,宽12米,高21.12米。暗渠及补库两套机组安装在一个泵房内。

向暗渠送水机组:流量20立方米/秒,设计安装主机7台(备用2台),选用12CJQ-90型水泵,转轮直径1.2米,单机流量4立方米/秒,扬程10.5米,配备TL630-16/1730型同步电机,功率630千瓦。补库机组: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设计安装主机3台,选用12CJD-90型水泵,转轮直径1.2米,单机流量5立方米/秒,扬程9.2米,配备TL630-16/1730型同步电机,功率630千瓦。两个进水流道均为肘型,暗渠出水管直径1.4米,设有电动蝶阀和逆止阀,由压力箱送入输水暗渠,补库出水流道为直管,用电动阀门断流。库水通过暗渠泵房或泄水闸均可送入暗渠及明渠。主机房长60.8米,宽12米,高20.72米。

泵站总体情况:该站设计总流量为65立方米/秒,共装机组15台,电机总功率9450千瓦。站内设35千伏变电站一座,装5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以35千伏双回路供电。

大张庄(三级)提升泵站位于永定新河左岸,距尔王庄泵站17.2公里。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安装主机5台(备用2台),选用18CJ-63型水泵,转轮直径1.8米,单机流量10立方米/秒,扬程5米,配备TL900-24/2150型同步电机,功率900千瓦。该站兼顾部分地区农田排沥任务,在雨季可有效降低农田积水,保障农业生产。

九王庄渠首闸设在专用明渠的起点,位于宝坻区九王庄村东南的蓟运河右岸,距马营节制闸上游约440米处。该闸是引滦输水工程的关键控制性设施,对水源的引入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设计流量为50立方米/秒,采用3孔涵闸结构,每孔尺寸为2.5×2.5米,洞身长36米,闸底高程-1.3米,闸上设计水位2.5米,防洪水位7.5米。

大张庄节制闸的原闸位于新引河与永定新河汇流处的上游,是新引河向永定新河泄水的节制闸。原闸设计流量380立方米/秒,采用木叠梁闸门,存在启闭不便、漏水严重等问题。为减少滦水流失,防止倒灌污染,需对原闸进行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上游,设计流量仍为380立方米/秒,采用13孔平板钢闸门,每孔净跨9米,并设置固定式液压启闭机,提高了闸门的启闭效率和密封性。

在明渠沿线设有排沥闸3座,用于在汛期将所在地区的沥水排入明渠,再由设在泵站的排涝河道分别排入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其中安家桥闸3孔,每孔尺寸为3×3.5米,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陈家庵闸2孔,每孔尺寸为2.2×2.25米,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大张庄闸1孔,闸高4米,宽3.8米,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

输水明渠切断或占用了原排灌系统,为此需修建配套工程102项。主要工程项目有:扬水姑、小泵点、排灌渠、暗管、渡槽、涵闸、农桥等。

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在宝坻区南端洼地上新建一座平原调蓄水库。该水库在应对突发供水需求、调节水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设计蓄水位5.5米时,总库容为4530万立方米;死水位2米时,死库容为6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3868万立方米,可供芥园、凌庄、新开河3座水厂约28天的用水量。水库占地11.05平方公里,需拆迁黄花淀村59户。水库围堤长14.63公里,为均质土堤,按7度地震复核。堤顶高程6.84米,在堤顶上设1.2米高砌石防浪墙,堤顶铺7米宽沥青路面。围堤内外坡均为1∶3,内坡用浆砌片石护砌,外坡用草皮护坡。为向水库补水及泄空水库,在围堤上建涵闸两座。

输水暗渠由尔王庄暗渠泵房压力箱后至宜兴埠泵站前池,为减少外界污染,少占农田,采用暗渠直接供水方式。暗渠全长25.97公里,设计流量19.1立方米/秒,流速0.87米/秒,工作压力1千克/平方厘米,采用双孔3.35×3.35米钢筋混凝土方涵。沿线共穿越公路4条,二级以上河渠10条。工程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于1983年9月11日正式通水,二期工程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完工。

宜兴埠镇泵站位于宜兴埠镇东北角,处于输水暗渠末端,是中途加压泵站。站内设两套机组,分别由两条钢管送入市内的2个水厂。向西河预沉池送水机组设计流量12.73立方米/秒,装卧式离心泵12台(备用3台),其中32SA—10型泵10台,单机流量1.42立方米/秒,扬程18米;32SA-10A型泵2台,单机流量1立方米/秒,扬程52米,分别配以1000及630千瓦电机。向西河预沉池送水钢管长10670米,设计最大流量12.73立方米/秒,平均流速2.593米/秒,管径2.5米,承受内压10千克/平方厘米。

向新开河水厂送水机组设计流量6.37立方米/秒,装卧式离心水泵6台(备用2台),其中32SA-19型泵4台,转轮直径0.8米,单机流量1.6立方米/秒,扬程26米;24SA—18型泵2台,转轮直径0.6米,单机流量0.9立方米/秒,扬程32米,分别配以570及380千瓦电机。向新开河水厂送水钢管长3670米,设计最大流量6.37立方米/秒,平均流速2.501米/秒,管径1.8米,管厚16毫米,承受内压8千克/平方厘米。

该站共装机18台,总设计流量19.1立方米/秒。为保障泵站稳定运行,该站由220千伏及110千伏双回路供电。主机房长96米,宽18米,高14.1米。输水钢管的防腐工作至关重要,内防腐采用水泥砂浆刚性防腐,其中特殊管段采用饮水容器环氧涂料,底漆、面漆各一道;外防腐采用不饱和聚脂玻璃钢,按不同的地质差异分别采取4层、7层、9层作法,另设有阴极防护装置(用于防止钢管腐蚀,延长使用寿命)。此外,西河取水口工程未实施。

位于市内河北区新开河右岸盐坨村东。近期规划日产汽车公司水量达50万吨,按53万吨进行设计,时变化系数选用1.5,据此计算每小时供水能力为31250吨,出厂水压设定为4.5千克/平方厘米。远期规划日产水量将提升至100万吨。建成投产后,该水厂可开展地下水回灌工作。

厂内设有变电站,安装有两台6300千伏安变压器,由35千伏双回路电源供电,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出厂干管共4条,其中一条直径为1.5米,其余三条直径为1.2米,干管总长81.8公里;配水支管长19公里。通过这些管网设施,可确保市区有效水压达到2.5千克/平方厘米。

塘沽区地处天津市东南,是天津港和经济开发区的所在地,区域人口达38万。该区域海洋化工、石油、制盐、造船等工业集中,用水需求巨大。近年来,塘沽地区人民生活、工业生产以及港口用水面临的困难甚至超过天津市区。由于地面水苦咸,当地用水基本依赖地下水,而这些地下水含氟量较高。长期过度开采导致井水位日趋降低,打井深度从40米逐渐增加到250-500米,最深的井曾达1200米。同时,地面沉降问题比天津市区更为严重。

为解决用水难题,1982年塘沽区修建了库容为1500万立方米的北塘水库,但水源保障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决定每年从引滦水中向塘沽送水6300万立方米。引水线路具体为:从宝坻区高庄户村南引滦明渠左岸引水,经高庄户泵站提升后,顺青龙湾故道向东南延伸至宁河区,过东塘坨闸后沿潮白新河右岸穿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由倒虹吸穿越津塘运河,再经北淮淀泵站提升,继续沿潮白新河右岸向东南至塘沽区宁车沽防潮闸上游,然后以倒虹吸穿过永定新河后东行沿北塘水库西侧,经调节池、北塘加压泵站,最终送至塘沽水厂。该引水线路全长44.3公里,全线设计流量均为3立方米/秒,采用双排直径1.2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1984年先铺设一条),沿线共建提升泵站2座,交叉工程33座。

引滦入津工程作为天津市的主要水源工程,按其性质被定为二类负荷用电单位,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方式,以保障供电的可靠性。于桥水库以下设有6个35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56800千伏安。同时,设计在沿线建设高压变电站3座,具体包括110千伏变电站2座,隋庄子变电站安装1台31500千伏安变压器;北孙庄变电站安装2台31500千伏安变压器。220千伏新开河变电站1座,安装1台1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

为满足供电需求,共需架设220千伏线路15公里,110千伏线路32公里,35千伏线路98公里,并埋设电缆3.5公里。沿线其他用电电源,均由所在地区10千伏线路就近供电。

引滦入津工程作为跨流域、跨省市、远距离输水工程,考虑到汛期防洪排涝对设施调度指挥的严格要求,必须确保全线设施调度指挥万无一失。因此,工程按一类标准设置通讯工程,设置原则为:能利用原有的不新设,能搞成专线的不合用,能敷设地缆的不架明线,有线与无线同时并用、互为补充。

主要通讯项目包括调度交换台2处:分别设在尔王庄泵站和新开河水厂。专用调度电话31部:分布于各站点。60门调度交换机2部。磁石交换机:100门的1部,50门的2部。载波终端机:60路的2部,12路的6部,单路的10部。共计安装电话93部。同时,需架设干线337公里,支线100公里。

为及时掌握引水、蓄水、供水水量及水质的变化动态,加强调度管理,工程在沿线设置了完善的水文、水质监测设施。共计设置水文测站13处,水文观测点23个,水准点34个,永久水尺29组,水位计28个,其中电传的5个,自记的23个,观测水井8眼,专用测流桥4座,测流缆道9条等观测设施。

工程建设

遵照1981年9月25日国务院文件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引滦工程指挥部。副市长李瑞环亲自担任总指挥,全面负责工程指挥工作。指挥部先后召开四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并部署引滦工程的施工安排,提出“大干400天,任务提前完”的目标,明确要求工程在1983年“七月完工,八月试通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通水”。

工程于1981年11月11日正式拉开帷幕,承担开凿隧洞施工任务的两支部队率先开赴迁西县和遵化两县的隧洞施工现场。与此同时,承担倒虹、泵站、水库、河道整治、桥梁等工程施工的各路参建队伍也陆续抵达现场。从1982年5月11日至1983年7月31日,工程以113项通水工程为重点,同时推进102项农田修复配套工程,按照提前通水的要求,划分为四个阶段性战役有序组织实施。

1982年7月15日,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召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会上提出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通水的建议。到四季度初第二次党委会召开前,全线已提前完成三季度施工任务。其中,隧洞正洞掘进达4000多米,占总长的30%,且隧洞进口与1号斜井于9月5日首次实现贯通;全线80项通水工程开工建设,56项完工。

1982年10月7日至9日,第二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将引滦入津工程通水时间提前至1983年国庆节前3个月,并制定了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实施计划和措施。在工程实施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引滦工程给予高度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中央领导还亲临工地视察慰问,并作出重要指示。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受国务院委托,适时在天津召开通水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到1983年3月上旬,全部通水工程均已开工并进入主体会战阶段,其中半数以上工程已完工。

1983年3月9日至11日,引滦工程指挥部召开第三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七月完工,八月试水、九月验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通水”的十六字部署,明确了各阶段的关键任务和时间节点。至同年6月上旬,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整个工程量已完成80%。6月16日至18日,第四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开工以来的400天建设成果,并发出“更自觉地大干今后40天”的战斗号召,激励全体参建人员全力冲刺,确保工程按时完工。到7月底,113项通水工程(其中包括201项农田修复配套工程)全部胜利完工,全线具备了通水条件。

自1983年7月16日至9月1日,指挥部对引滦全线进行了分段通水试运行。通过此次试通水,全面检验了工程设施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了潜在问题。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提闸放水,引滦入津全线正式通水。9月11日,滦河水终于送达天津市千家万户。

引滦入津全部工程共计215项,其中1983年的保通水有113项。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3460万立方米,石方166.6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3.73万立方米。合计使用水泥36万吨,钢材11.2万吨,木材5.4万立方米,设备2776台套,物料总重约430万吨。工程征地共计71850亩,其中永久性占地37581.4亩,临时征地34268.7亩。总概算投资11.34亿元。引滦入津工程共有168个县团级勘测、设计、施工、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投身到工程建设中。平时保持在5万多人,高峰时期多达17万人。

管理运用

管理体制

引滦入津工程中,自隧洞分水枢纽闸下至宜兴埠泵站段,由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局负责管理。其管理体制采用全线集中调度、分段管理模式。引滦工程管理局与天津市水利局合署办公,并设立常设管理机构——引滦工程管理处(职能处)。该管理处负责引滦各处技术业务指导、工作督促检查,协调安排完善配套项目、调水等管理事宜,同时兼管引滦通讯、招待所及地方防汛除涝等工作。引滦沿线分段设置隧洞、瀑河、于桥水库潮白河、尔王庄、宜兴埠6个管理处,各管理处下属分设科室及泵站、渠库闸所,且均建立了党政工团组织。引滦工程编制人员1212人,截至1990年底实有职工1007人。

维修及完善配套

引滦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来,逐步推进工程维修及完善配套工作。8年间,共安排维修工程1309项,累计投资5768.63万元;机电维修374项,投资843.67万元;房屋维修44项,投资119.785万元;绿化工程投资233.624万元,植树233.124万株。引滦沿线设置13个水文站、13个观测点,用于获取工程各项水文数据。为监测引滦沿线水质,在引滦工程管理处设立化验室(后交由桥水库管理处管理,工管处内设水质保护科)。沿线设立13个定期监测点,定期观测水质,并采取措施确保引滦水质良好,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

引滦输水调度工作由市局统一领导,实行两级调度管理。市局水源处负责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于桥水库调水及向海河与市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计划制定。引滦工程管理处设水情调度科,负责引滦隧洞入口至大张庄泵站区间的二级输水调度工作。引滦各管理处设水调科,负责本处管辖范围内的输水调度工作。引滦工程管理处根据输水情况,及时将指令下达各处水调科(或专人)执行。

规章制度与工程观测

为使引滦管理实现现代化、制度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输水功能,确保机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引滦各管理处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输水运用办法,保证各项工作依章进行。

按照规章要求,对各项工程进行必要观测。除水文观测外,对隧洞本身进行原型观测。隧洞建设期内,内设7个观测断面,埋设119支传感器,进行钢筋应力、外水压力、测缝、围岩温度等4个项目观测。通过长系列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随着温度变化,停水期间钢筋应力数值变化较小,通水期间数值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衬砌内侧钢筋应力随温度升高拉应力增加、压应力减小,温度降低则相反。资料分析表明,钢筋最大拉应力值和最大压应力值均在允许值范围内,且应力值变化不大,处于稳定状态。

对于桥水库大坝进行变形、固结及渗透观测。资料分析显示,1960年至1961年建库初期,土坝沉陷最快,自1963年基本趋于稳定,之后逐年减少,坝体逐渐稳定。实际最大累计垂直位移量417毫米,实测最大累计水平位移量118毫米。观测资料表明,大坝固结量逐年减小,年固结率逐年降低,大坝趋于稳定。大坝渗流量及各测压管水位呈逐年减小趋势。

计算机技术应用

引滦入津工程各管理单位逐步将微型计算机技术引入工程管理和生产实践,先后建成了于桥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于桥水库大坝测压管水位遥测系统、三大泵站微机监测控制系统、引滦输水调度微机管理系统、隧洞原型微机观测系统、闸门启闭微机控制系统,财务管理也逐步实现微机化。

科研与自流道建设

引滦入津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科研与教育工作。工作人员发现小流量输水时泵站前池水位高于后池水位。引滦工程国家验收领导小组曾提出尔王庄明渠泵站可修建自流道的建议,并将此列入引滦完善配套工程项目。为探明运行规律,寻求更合理、更经济高效的自流方案,工程管理部门安排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开展自流输水可行性研究。1985年4月,该院提交的自流道开发报告通过评审并随即实施,运行效果良好。在引水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工程管理部门不仅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力量,还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人员组建与培训

1983年,组建引滦入津管理机构时,根据工程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要求,工程管理部门调进了一批科技人员,共组建起一支1022人的干部职工队伍。其中,从本市水利战线抽调300名职工,从外省市调入300人,从沿线各区县招考青年工人300名,还分配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由于这些人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学专业也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需要,且普遍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工程管理部门分别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了各类培训。通过培训,员工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满足了工作需求。

工程维护

为高标准管理维护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至2002年,累计投入资金超4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明渠护砌、黎河整治、隧洞补强加固、三大泵站机电设施更新改造、暗渠检修加固等数百项维修配套工程,持续推动引滦入津工程不断完善。

自2002年起,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达23.994亿元。截至目前,该工程取得显著进展:新建暗渠工程全长34.14公里,已全部完工;明渠27.63公里护坡、61.89公里护底、95.26公里封闭隔离网带架设任务均提前完成;明渠全线绿化面积达449.4万平方米,明渠两侧形成了宽35米、长64.2公里的蜿蜒绿化带。

工程状况

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9月通水以来,无论在工程输水性能还是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然而,随着天津市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不断扩大,工程设施及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逐渐老化,输水河渠、泵站及建筑物等均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隧洞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衬砌裂缝、麻面等问题,隧洞管理单位及时配合进行分析处理。

滁河是引滦入津输水的一条重要河道,该河原为行洪排沥的天然河道,属山区型,坡陡流急,河床宽窄、深浅变化较大。引滦入津工程输水后,滁河出现河床下切、两岸冲刷的现象,多段护坡和建筑物基础遭到破坏。管理、科研和设计部门经过试验研究,找出了河道水流规律,并逐步采取治理措施,稳定了输水水流流态,使河床的破坏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公里,沿线占用了黎河、州河两条行洪排沥河道。由于历史原因,沿线居民、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新建工业企业的废水,大多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排入这两条河。引滦入津工程投入运行后,对此进行了严格控制,确保向天津市市供水水质达到以下标准:氯化物含量小于80毫克/升,氨氮含量小于0.5毫克/升,其他指标均不超标。此外,引滦入津工程投入运行后,还不断加强对于桥水库坝基的防渗工作,对州河水量损失、水质污染和堤岸险工问题进行治理,对明渠进行护砌,对泵站设备进行更新,并强化了运行管理。

2017年6月,天津市正式与河北省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天津市市各出资3亿元共同设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引滦入津水污染防治工作。此后,津冀两地还将持续探索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新模式。

2023年4月21日10时,随着引滦枢纽闸开启,2023年引滦入津、入唐春季供水工作正式启动。本次供水主要用于津唐两市城市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计划供水3.5亿立方米,其中向天津市供水2.5亿立方米,向唐山市供水1亿立方米。2025年4月,引滦大黑汀分水闸开启,天津市2025年第一次引滦调水开始。此次调水,引滦大黑汀分水闸按照30立方米/秒流量向于桥水库放水,计划调水2.5亿立方米,整个调水过程将于今年汛前结束。此次调水将有效增加于桥水库水源储备,为城市供水、生态用水提供保障。截至目前,潘家口水库蓄量21.97亿立方米,大黑汀水库蓄量2.81亿立方米,于桥水库蓄水2.54亿立方米。

工程影响

引滦入津工程多年来运行正常。隧洞于1983年8月15日试通水,1983年9月11日正式通水。到1990年底,累计通水36次,通水总时长958天,累计通水量达86亿立方米,平均过水流量为50立方米/秒。从1983年9月至1990年底,于桥水库相关数据如下:自1983年纳入引滦工程管理后,潘家口水库调入于桥水库的总水量为39.6683亿立方米;于桥水库本流域产生的径流量为24.085亿立方米,入于桥水库的总量为63.7533亿立方米,出库总量为61.3515亿立方米。其中,天津市引水量为55.408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4.98亿立方米,弃水1.0992亿立方米。

潮白河泵站自1983年9月利用泵站提水以来,到1990年底,累计输水量为47.653亿立方米;尔王庄明暗渠泵站总输水量为44.912亿立方米;大张庄泵站自1983年9月运行至1990年底,输水量为19.962亿立方米(不包括暗渠输水);尔王庄水库自1983年9月至1990年底,共计调剂水量6.3113亿立方米,出库供市量为4.986亿立方米。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以来,各管理单位坚持“一主多副”的综合经营模式。在做好输水、工程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开展以种植、养殖业和工副业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截至1990年底统计,各管理单位累计兴办综合经营项目34种,投资1484.7万元,安排职工189人,安排职工家属子女就业249人。从已开展的20个项目来看,纯收入达1401.2万元。

引滦入津工程实施前,天津因地表水资源紧缺,只能超量开采地下水,进而导致地表大面积沉降。在全市11919.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7300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下沉现象。引滦入津工程实施后,地面沉降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市区年平均沉降量从1985年的86毫米,大幅减缓至2005年的25毫米。通水后的22年间,该工程累计为城市环境提供了近10亿立方米的用水,显著改善了园林绿地的灌溉条件。全市园林绿地面积从引滦入津前的1053万平方米,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159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从8%提升至2005年的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5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8.1平方米。这些变化切实提高了天津人民的生活质量。过去,天津居民的饮用水主要取自海河。尽管经过净化处理,但自来水中氯化物含量仍远超标准。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水质更差,氯化物含量高达每升1500毫克,相当于每立方米水中添加了1500克盐。引滦入津工程实施后,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全中国水质监测抽查中,天津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为全中国饮用水质良好的城市之一。

引滦精神

1983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引滦入津工程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为全中国重点建设的榜样,并要求大家深入研究该工程的经验。他还特别赞扬了参加建设的解放军,称其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又省。同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挑选得力干部是重要的一招》,称赞引滦工程为全中国重点建设树立了榜样。8月16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人民军队打天下又建天下》,高度赞扬解放军为加快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9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点建设工程的榜样》,对“引滦精神”给予高度赞扬。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扎扎实实,奋发向前》,号召各条战线的人们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时指出引滦入津工程提前胜利完成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滦河水送入千家万户之时,中共天津市市委员会、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市内三岔河口立起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李瑞环市长在天津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胜利完成引滦入津工程的报告》,总结了引滦通水胜利实现的经验。他将引滦施工中群众智慧创造出的“引滦精神”概括为六句话: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相关作品

2023年是新中国首个跨流域大型城市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40周年。海河传媒中心紧扣这一时代重大主题,制作了纪录片《思源》。该纪录片于2023年10月12日20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纪录片《思源》全长50分钟,采用故事化的表现形式和多线索交叉的叙事方式,将多年前天津缺水的紧迫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兵改工前的相关情况等诸多时代背景,融入引滦入津工程9.69公里引水隧洞的建设历程中进行呈现。

获得荣誉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引滦入津工程已累计向天津供水约333亿立方米.央视网.2025-04-28

新中国首个跨流域引水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新中国首个跨流域引水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2025-04-28

引滦入津:改变一座特大型城市命运的水利工程.中国政府网.2025-04-28

天津启动2025年第一次引滦调水.央广网.2025-04-28

引滦入津安全输水22年 供水169亿立方米.北方网.2025-04-28

“引滦入津”:一座流动的丰碑.中国政府网.2025-04-28

2023年引滦春季供水正式启动!.微信.2025-04-28

纪录片《思源》今晚央视开播.中国青年网.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