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云(公元487-549年)字景乔,南梁诗文作家,书法家。南兰陵(江苏常州)人,齐宗室,齐豫章王萧嶷之子。

公元497年(齐建武四年),萧子云被封为新浦县侯,时年11岁,自制拜章,便有文采。入梁降爵为子。他长而勤奋好学,认为晋代没有完整的隶书,20岁时便留心撰著。至26岁撰成《晋书》110卷,奏付秘阁。他性格沉静,不乐仕进,30岁才作官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又撰成《东宫新记》20卷,受到赏赐。他与湘东王萧绎深相赏好,如布衣之交。后历迁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等职。公元548年(太清二年)侯景作乱,围攻首都,萧子云逃到民间,次年宫城失守,仍东奔晋陵县,饿死于显灵寺僧房。

人物生平

萧子云出生在公元487年(齐永明五年),齐、梁禅代时,即萧宝融中兴二年;萧子云在人生的早期,前后经历 了萧鸾篡位及萧衍篡齐这两件历史大事。齐明帝杀害萧昭业萧昭文而篡位时,萧子云8岁;王敬则起兵谋反而牵连萧嶷诸子时,萧子云12岁;萧衍虽然善待萧嶷诸子,但是在篡齐前也曾以血腥手段杀害了齐明帝诸子,此时萧子云已经接近成人。

公元502年(萧衍天监元年),萧子云16岁。萧子云在南齐一朝度过了幼年、少年时期,在这一人生阶段,他的主要身份是边缘化的王子,属于宗室旁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不高。关于他的这一段人生经历,相关记载极少,《梁书》仅简略叙述他少时“便有文采”,一笔带过。他的重大人生机遇,主要来自南梁一朝。

《梁书》说萧子云喜欢安静,不喜欢做官,据《梁书·萧子云传》记载:萧子云直到30岁时才出来做官,在公元516年(天监十五年),出任秘书郎、太子舍人。

《梁书·萧子云传》记载: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萧子云31岁时,出任北中郎外兵参军,并在镇江市刺史萧赞师爷中。到了公元518-522年(天监十七年至普通三年), 萧子云32岁至36岁时,在新任丹阳市尹、萧子懋萧纲的幕府中,担任晋安王文学, 司徒姓主簿,丹阳尹丞。

公元524年(普通四年)萧纲初为武威郡刺史时,萧子云不再跟随萧纲,而是返京,《梁书·萧子云传》中有“ 时湘东王为京尹,深相赏好,如布衣之交”的记载。湘东王即萧绎,京尹即丹阳尹,因首都建康为丹阳郡治所,所以丹阳尹又称京尹。在返京任丹阳尹前,萧绎出镇在外,任会稽郡知府。从普通初结交萧绎开始,萧子云一生都与萧绎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湘东王萧绎返京后, 萧子云与萧绎往来密切,结为好友。

公元523-524年(普通四年至普通五年),萧子云出任西中郎庐陵王议参军,又转入萧续师爷中。 公元524年萧子云离开萧续的幕府,返回京城;公元525-526年(普通六年至普通七年),在尚书省担任尚书左丞一职,正式开启了他的朝官之路。

公元527年(大通元年),萧子云在41岁时,出任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公元528年(大通二年),42岁时担任吏部郎;公元529年(大通三年),43岁时担任长兼侍中;公元529-530年(中大通元年至中大通二年),担任太府卿。中大通三年,萧子云从京城到临川区担任内史,内史与太守一职相当,在郡封国内称为“内史”。萧子云在临川任职多少年,什么时候离任返京,尚未找到确凿证据,存在疑问。公元531-535年(中大通三年至大同元年),出任贞威将军、 临川内史。后来返京,担任散骑常侍,复任侍中。南梁时期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对调是一项基本的官制,中央官员往往要派到地方任职数年,再调回朝中。

公元536-540年(大同市二年至大同六年),萧子云在50岁至54岁时,担任员外散骑常侍、国 子祭酒镇江市大中正一职。国子祭酒为国子博士的最高职位。萧子云一生两任国子祭酒,且任期较长,所以后来世人多以“萧祭酒”相称。公元541-545年(大同七年至大同十一年),在55岁至59岁时,出任仁威将军、东阳知府一职。 大同七年,萧子云由京官出任东阳市太守,临行前皇太子萧纲为他举行酒宴相送。公元546年(中大同元年),萧子云在60岁时,担任宗正卿一职。

公元547-548年(太清元年至太清二年),萧子云在61岁至62岁时,再次出任侍中、国子祭酒镇江市大中正。萧子云于中大同元年由地方返京后,继续担任朝官,两年后的侯景之乱是他政治生涯的终点。公元549年(太清三年),萧子云去世,享年63岁。

主要作品

萧子云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与学者,总计有文集十九卷,还有两部长篇的历史学著作《晋书》一百二卷和《东宫新记》二十卷。由于兵灾祸、时代久远等多种因素,这些作品流传至今十不存一。

文学作品

史学著述

著有《论书启》《晋书》《东官新记》等。后人辑有《萧子云集》。所著《晋书》《东宫新记》均已佚。《晋书》有佚本1卷。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19卷,亦佚。

《晋书》是萧子云出仕前的撰著;天监十五年出仕之后,《东宫新记》二十卷是萧子云在任太子舍人期间撰成。其中存于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所辑《晋书》材料二则,只有一则是可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则清人在辑佚过程中遗漏的材料,一是《晋书》残句, 见于《北堂书钞》卷第一百三十九车部;二是《东宫新记》残句,见于《文选》所录陆倕《新刻漏铭》李善注。现今两书已经荡然无存,只能从一些类书和注引之中摘得残句。

文学著述

文学著述方面,存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文三篇,赋二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诗歌六首。

保存完整内容的萧子云写的六首诗为:《东郊望春酬王建安雋晚游》,《落日郡西斋望海山》,《寒夜直坊忆袁三公》,《赠海法师还山》,《赠吴均》,《春思》。其中《春思》是萧子云六首诗中唯一的一首宫体诗,写弃妇触景伤情、哀叹命运。萧子云还有一些诗作保留了诗名,但是内容失传。

萧子云的《玄圃园讲赋》,体制宏大,内容上除了谈论佛法教 义之外,还描绘了讲会之盛况,并歌颂了统治者恩德。《岁暮直庐赋》主要描绘寒冬时节宫廷内雪花飞扬的景象。

萧子云保存下来的诗赋作品特色鲜明,除了《春思》这首宫体之作和《玄圃园讲赋》这篇歌颂之作外,萧子云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主要记录他与友人的交往,流露出对幽居生活的向往,“归隐”是萧子云人生中一大未了的心愿,与史书说他“性沉静,不乐仕进”形成了呼应。通过这些诗文,能够进 一步感知萧子云的性格特点。

雅乐创作

萧子云还曾奉敕为后梁改制郊庙乐辞,总计二十四首,分别见于《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和《燕射歌辞》,《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三十,亦从《乐府诗集》中对这部分诗歌加以收录。

萧子云雅乐创作的第一部分见于《乐府诗集·燕射歌辞·梁三朝雅乐歌》。梁代用于郊聂氏宗祠及三朝之乐共十二则。

萧子云对《胤雅》《俊雅》《寅雅》《介雅》《需雅》《雍雅》 进行了改动,合计19首。

萧子云雅乐创作的第二部分见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六引》。萧子云的相和歌辞是在沈约所制的南梁“五引”的基础上创作的,“五引”包括:《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共有 5首,加上前述19首雅乐歌,萧子云一共创作了24首歌辞。 萧子云创作的郊庙乐辞主要应用于三朝元会,在性质上都是歌功颂德之作,且乐辞典正肃穆,与沈约旧乐辞的铺排华丽有所区别。

书法作品

萧子云的传世书迹有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楷书《进写古文启》《颜回问孝》等。萧子云书法所存者都是摹刻本,如《淳化阁帖》中的《国氏帖》,《汝帖》中的《舜问帖》等,书风兼具古质今妍的面目,对于萧氏书风,他的内侄兼学生王褒是重要的继承者。

创作特点

萧子云通历史学,善文章。《梁书·萧子恪传》说子恪兄弟16人,其中5人有文学才华,萧子云即其中之一。梁初承用沈约所撰郊庙歌辞,萧子云建议改定,被萧衍采纳。今传梁郊庙歌辞,多出萧子云之手。其辞典奥古雅,并无可诵。而一些模山范水之诗,则写得生气灵动,自然清新,呈现出清浅明丽的风格,如《落日郡西斋望海山》《东郊望春酬王建安隽晚游》等,都清丽可赏。

萧子云还善书法、工草隶,所作书法为世楷模,深得梁武帝欣赏,称赞他“笔力劲骏”。善仿钟繇王羲之,微变字体。其书笔力劲骏,意趣飘然。创小篆飞白,妍妙至极,时流难与之比肩,写出来的字纤细,笔迹健瘦,索丝索铁。

学术主张

萧子云潜心历史学著述,并对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较为满意,却不曾想时人都推重他的书法。他是南梁知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在萧梁之世地位极高。在编撰《晋书》的时候就曾经在书法理论的创作上有过尝试,对他本人最为擅长的飞白书有所论述,只是这些书论已佚。萧衍以帝王之尊的身份积极创作书论、与当时书家进行交流互动,以宣扬他的书学主张。 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之下,萧子云也积极回应了梁武帝的书法观点,他写给梁武帝的《论书 启》,就是一则表达忠心的作品,语辞恳切。

萧子云早年学王献之,再次重复了梁武帝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的观点,后又在梁武帝的影响下开始“全范允常”。萧子云晚年所变字体更类王羲之,一方面迎合梁武帝的主张, 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作出自己的取舍。 萧子云作为南梁名气极大的书法家,又是南齐宗室成员,他积极地参与萧衍发起的书风变革,践行梁武帝的书学主张,对于梁武帝来说有着重大的支持意义。

梁朝时钟繇书迹比较少,对学习钟书造成了阻碍。萧子云在中年时期要做到“全范元常”,改变个人书法风格,具有一定的难度。萧子云采取了一种较为折中的方式,以王羲之为取向。这也是他善于平衡、能够巧妙迎合梁武帝的体现。萧子云积极拥护着萧梁皇室,对梁武帝的书学思想持全然认同的态度;但是面对现实的阻碍,萧子云也保留着自己的选择。他与梁武帝之间的书法互动,侧面展示了以萧子云为代表的南齐宗室在南梁圆融的处世态度及平衡智慧。

萧子云仕梁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积极与萧梁皇室交往,响应他们的创作主张,并且在一些诗赋作品中热情地歌颂新朝;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在个人诗作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影响力

萧子云在唐朝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唐王朝与萧梁王朝年代相距并不远, 萧子云的各类作品流传至唐代的时候还保存得较为完整。在唐代时,萧子云文集十九卷尚未散失,而历史学著述《晋书》和《东宫新记》亦有保存,部分萧子云的书法真迹,如《千字文》《进写古文启》等,则是一直流传至宋代才消失。萧子云的各类作品中,书法尤其受 唐代名流的追捧。《法书要录》中收录的《壁书飞白萧字记》和《唐高平公萧斋记》两文就记载了李唐宗室成员李约对萧子云飞白书的痴迷。《壁书飞白萧字记》载欧阳询曾给予萧子云飞白书以极高的评价:“萧侍中飞白,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萧子云原在建业寺院墙壁上书写的一飞白体“萧”字,最初韩滉得该字, 后辗转为李约所得,李约“匣而宝之”,将字载还洛阳市,并为之专门建一室,号为“萧斋”。萧子云书名远播,以至于都有外国使者,愿意不惜花重金来求他的字。

家庭成员

萧子恪兄弟有十六人,萧子云之后尚有子晖等七个弟弟出生。

人物评价

萧子云的书法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萧子云书法声名远播,百济派使者前来南梁求购其书法作品。

曾书“萧”字于台城佛舍,李约得之,命曰:“萧萧”。建一室曰:“萧斋”。《古今书人优劣评》论其书曰:“好危峰阻日,孤公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品中之中。唐张怀瓘列其隶、飞白书为妙品,引欧阳询语,评其飞白书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评其真书云:“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

姚察在《梁书·萧子恪传》的结尾以“通贵满朝,不失于旧”来概括萧子云兄弟在梁代的地位。

参考资料

萧子云.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2024-01-05

萧子云.知网.2024-01-05

萧子云研究.中国知网.2024-01-08

萧子云.知网.2024-01-05

墨缘|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手传心授是书者学习书法的重要方式.百家号---京报网.2024-01-05

镇江望族萧氏.金山网.2024-01-05

史上遵守一夫一妻制的10位皇帝.湖北省图书馆超星发现.2024-01-08

列传第二十九.湖北省图书馆.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