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十字,或称爱因斯坦十字架,位于飞马座内(赤经:22h 40m 31s,赤纬:+03° 21′ 30.3″),是引力透镜效应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它包括较远处一个类星体的四重影像,以及较近处一个前景星系的核心。
物理原理
前景星系的巨大引力场使这颗遥远的类星体发出的星光被弯曲成四个不同的影像。要发生这种幻象,这颗类星体必须在一个巨大星系中心的正后方。这种效应统称为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
而图上这种 特殊的例子,即远方天体被引力透镜效应分成四个幻像,称为爱因斯坦十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Cross)。更有趣的是,爱因斯坦十字的图像亮度会改变。因为有时候,前景星系中会有一些特殊恒星产生额外的微引力透镜效应(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这种效应会使亮度变大。
形成原因
光斑的形成原因是,星系团中的暗物质使来自超新星的光线发生弯曲,尽管超新星与星系团有许多光年的距离,但从哈勃空间望远镜上看,超新星就位于星系团的后面。
观测实例
1979年3月,由英美两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使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美国国家天文台2.1米口径的望远镜,观测到一对类星体:和,二者亮度相同,都是17等,角距离仅6.2角秒。而且光谱结构相同,红移量都是1.405,因而被判断是同一个类星体的孪生像。这是天文学家观测到的第一例引力透镜效应。
1985年,地面望远镜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观测发现了一例著名的爱因斯坦十字引力透镜效应,1990年9月13日,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它非常清楚的照片:周围四个光斑是远在80亿光年处的一个类星体,因中央前置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亮度得到增加并分成四个像,上下两个像角距离1.4角秒。
1999年,位于夏威夷的日本8米光学望远镜拍摄到了类星体的四重像,前置天体是一个距离30亿光年的椭圆星系,远方天体距离80亿光年。
2000年4月钱德拉空间天文台拍摄到类星体的四重像,位于牧夫座,远方天体距离11亿光年,前置天体是一个拥有巨大黑洞的螺旋星系。
20世纪90年代,“哈勃空间望远镜”望远镜拍摄到了天龙座星系团Abll 2218的引力透镜效应照片。星系团距离20亿光年,其周围分布着120段纤细的同心圆弧,这是在星系团后100亿光年的一些星系由引力透镜效应产生的幻像。
2014年11月11日,天文学家在分析哈勃望远镜收集的图像时首次看到,4个光斑围绕一个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星系团形成十字,随后天文学家利用地球上的其他望远镜分析了这些图像。哈勃望远镜捕获的这颗超新星的4个图像出现的时间彼此相距几天或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