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翼鱼属(属名:Potanichthys,意为“有翅膀的鱼”)是一种已灭绝的辐鳍鱼,全长约15公分,飞翼鱼的化石发现于中国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谢米村的法郎组竹竿坡段地层,年代相当于中三叠世拉丁期。兴义飞鱼是迄今(2012年)发现最早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生活在2.35亿至2.42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时期,比恐龙出现的年代早5000万年。2.4亿年前世界最古老的飞鱼科是在海面上滑翔飞行的,它们进化形成滑翔飞行是为了躲避海洋掠食者攻击,这比早期鸟类的出现早8000万年。兴义飞鱼的化石保存在中国博物馆。
形态特征
飞翼鱼的体型结构与飞鱼十分相近,它在胸部两侧也有宽阔的胸鳍作为“主翼”,此外在腹部还有一对较小的鳍可作为滑行时的“辅翼”。飞翼鱼有一深分叉且非对称的尾鳍,下半叶明显比上半叶强壮。这种结构的尾鳍快速摆动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力帮助其跃出水面进行滑行。体长仅有15厘米,外形奇特,鼻部扁平。长着4个“翅膀”,两个较大的胸鳍和一对较小的附属盆腔鳍,分叉状的尾鳍用于从水面飞离。
行为特征
飞翼鱼的滑翔飞行能力可能是出自躲避掠食者攻击的需要,类似现代飞鱼科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能够以45英里时速在海面上滑翔1300英尺。它们主要是躲避海豚、鱿鱼和大型鱼类等掠食者的攻击。
化石意义
飞翼鱼的化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化石,比之前科学家发现的飞鱼最早化石样本早2700万年,之前的飞鱼化石样本发现于欧洲。飞翼鱼出现于二叠纪末期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的1000万年,此次地球物种灭绝事件导致95%物种消失。作为迄今最早的水面滑翔脊椎物种,飞翼鱼的发现支持了二叠纪末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超过预计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