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芒雀麦(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romus inermis Leyss.),也称禾萱草、无芒草,是禾本科雀麦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疏丛生,高可达120厘米,叶鞘闭合,叶片扁平,先端渐尖,两面与边缘粗糙。复总状花序较密集,花后开展;小穗含花,小穗轴生小刺毛。颖果褐色,7-9月开花结果。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分布于中国多个省区。生长在林缘草甸、山坡、谷地、河边路旁。无芒雀麦是优良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耐寒早,耐放牧,也是建立人工草场和环保固沙的主要草种

2023年7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无芒雀麦在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秆直立,疏丛生,高50-120厘米,无毛或节下具倒毛。叶鞘闭合,无毛或有短毛;叶舌长1-2毫米;叶片扁平,长20-30厘米,宽4-8毫米,先端渐尖,两面与边缘粗糙,无毛或边缘疏生纤毛。复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较密集,花后开展;分枝长达10厘米,微粗糙,着生2-6枚小穗,3-5枚轮生于主轴各节;小穗含6-12花,长15-25毫米;小穗轴节间长2-3毫米,生小刺毛;颖披针,具膜质边缘,第一颖长4-7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6-10毫米,具3脉;外长圆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具5-7脉,无毛,基部微粗糙,顶端无芒,钝或浅凹缺;内稃膜质,短于其外稃,脊具纤毛;花药长3-4毫米。颖果长圆形,褐色,长7-9毫米。花果期7-9月。染色体2n=56(Sokolovskaya et Probatova 1976a,1985,Roos 1975),14,28,56+BS(Armstrong 1987)。须状地下根系发达,叶片偏硬线形,长约15到20厘米,两面具有细柔的毛;直立茎干分4至6节;夏季开花,复总状花序开展,分枝细弱下垂,小穗扁平,含有7-14小花,外稃有芒;黑褐色扁平种子平均每粒重4毫克。

颖果长圆形,褐色,长7-9毫米。花果期7-9月。

染色体2n=56(Sokolovskaya et Probatova 1976a,1985,Roos 1975),14,28,56+BS(Armstrong 1987)。

生长环境

无芒雀麦喜肥性强,最适宜在黑钙土上生长,在经过改良的黄土、褐色土、棕壤、黄壤、红壤等地上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无芒雀麦耐酸抗碱,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能顺利在pH值为8.5、土壤含盐量为0.3%、钠离子含量超过0.02%的盐碱地上生长。无芒雀麦耐寒性相当强,能忍受-45℃的低温而安全越冬。无芒雀麦为喜光植物,通常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结实。年降水量450-600毫米的地方,均能满足水分要求。不适应潮湿、高温天气,在低温干旱的环境中有较强适应能力,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地方仍然能够生长,过冬时能耐受零下30℃的气温,若有积雪覆盖则可承受接近零下50℃的温度。最适宜在壤土和粘壤土中种植,对于轻质壤土也有较强适应能力。在PH为8的盐碱地中生长时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水淹45天后依旧可以恢复正常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哈密市奇台县阜康市、哈巴河)、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省区。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欧洲。野生的无芒雀麦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的分布较广。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

无芒雀麦的颖果,常在穗上由小枝相互粘连,影响播种,所以播种前要重新脱打成单粒,去除杂质后播种。

播种期

在保证一定生育期的前提下抢播种。北方春旱地区种植无芒雀麦,在土壤解冻层达预期深度即播种。如果土壤墒情不好,也可错过旱季,雨后播种。

播种技术

条播,行距30-40厘米。播种量为1-1.5千克/亩。机械播种播深3-4厘米,播后镇压1-2次。播种后10天便可出芽,大多数植株第二年开花,花期可持续半个月。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无芒雀麦选地不严,退化草地、退耕牧地、山坡草地、边旁隙地、林间草地等均可种植。在房宅周围和圈舍近旁等肥水充足的地块种植更为适宜。无芒雀麦种子发芽要求水分充足和土壤疏松,所以必须有良好的整地质量。

科学施肥

无芒雀麦为喜肥牧草,以施基肥为主。每亩施半腐熟优质农家肥4000-6000千克,可维持肥效3-5年。追肥对无芒雀麦有良好的增产作用,可在分蘖至拔节期亩施硫酸铵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追肥后随即浇水。

田间管护

①中耕除草。苗期生长较慢,要及时除草。通常要在分蘖至拔节期间,及时中耕除草1-2次,后期再拔1次高大禾本科杂草

②更新复壮。无芒雀麦生长3年以后,由于根状茎相互交错,结成草皮,致使土壤水分不足,通透不良,必须及时更新复壮。在春季萌发前或第一次收获后,用深松犁或圆盘耙,切断根茎,破坏草皮,以促其旺盛生长。人工种植时第一年便可达1至2米,寿命可达6到8年。温带地区春、夏、秋季均可栽培,半干旱地区在夏季降雨集中时栽培效果更好。作为饲料作物时常和豆科混合栽培,本种可利用豆科植物根瘤固氮能力增强养分供给。

主要价值

无芒雀麦是优良牧草,营养价值高,产量大,利用季节长,耐寒早,耐放牧,适应性强,为建立人工草场和环保固沙的主要草种,是新疆和北方各地重要的草种。用途颇广,可以作为水土保持的固土植物,在要求不高的时候也可作为人工草场。不过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用作放牧时的饲料植物,或者是将其茎叶收割喂养牲畜,也可在干燥处理后作为干草储备。在人工栽培环境下每亩可产400至600公斤茎、叶,每年可有200多天保持绿色,生命力也很强,能够同其他植物竞争而获得优势。

防治方法

化学防除:选取磺草胺7.5%WG,在春季雀麦叶龄较大时施药,结果表明,啶磺草胺7.5%WG 135-180克/公顷+专用助剂225毫升/公顷,药后30天对雀麦鲜重防效达97%以上,同时可以有效地兼治混发的荠菜和播娘蒿阔叶禾本科杂草,并且对小麦安全。秋治麦田越年生杂草较春治可省药75%左右,且防效显著提高。因此,在春季防治试验成功之后,有必要进行啶磺草胺7.5%WG秋季防治麦田雀麦的防效,以期进一步提高防效和降低防除成本。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