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煦(1922年11月18日-2012年1月21日),北京人,祖籍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学家,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者之一。赵宝煦曾任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名誉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研究》学刊顾问以及香港中国研究基金会名誉主席。他与中山大学的夏书章、吉林大學的王惠岩、苏州大學的丘晓天津师范大学徐大同并称为“中国政治学界五老”。2012年1月21日,赵宝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90岁。

社会任职

赵宝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亚非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政治学评议组副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政治学基金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研究》学刊主编,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执行局委员、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国际政治分卷)主编。

人物生平

1922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里,自幼随父亲读书识字,10岁才入小学插班读书,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几次辍学。贫困的岁月里凭着勤奋刻苦取得优秀成绩,从初三到高三连续4年考得第一名得以免交学杂费读完高中

1943年冬,为了追求光明,赵宝煦毅然逃离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市,穿过日寇封锁线,辗转千里来到当时的"民主堡垒"昆明市,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就读。一年后转入政治学系,师从张奚若、钱端升等老一辈著名政治学家。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遂回到北大政治系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并留在政治系任教。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北大撤消政治系后,调至新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讲授马列主义基础,并先后任教研室秘书、副主任、主任至1960年。八年的教学工作使他系统地认识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成为人生基本原则,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

1960年北大重建政治系,他是创始人之一。1964年政治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先后担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虽然国政系成立仅两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但赵宝煦老师在这两年里做的大量工作为国政系后来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文革后复出任系主任,以博大的胸怀不计个人恩怨,团结领导全系师生全力推进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响应邓小平关于政治学要“赶快补课”的号召,又汇同国内部分老一辈政治学者一道,为重建中国政治学会和恢复政治学教学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81年在北京大学国政系建立了政治学专业。1988年该专业独立为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1年扩展为政府管理学院。

1979年春,在赵宝煦、李志敏、张振国三教授发起和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燕园书画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应运而生。令人感念不忘的是:赵、张两教授在书画会成立后,功成身退,对燕园书画事业继续给予关怀和帮助:张副校长也是自始至终给予亲切关怀和支持。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张辛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首任会长、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携   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京大学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国书协。

2005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与时俱进,壮心不已。2012年1月2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在治学方面

赵宝煦教授涉猎很广而融会贯通,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国际政治等方面皆有建树,成果累累。

在政治学方面,1982年出版了《政治学概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材。1983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学术演讲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并被译成日语德语、韩文在日本、奥地利韩国出版。同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1985年起正式招生,3年后培养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国内培养的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王浦劬,旧中国没有培养过政治学博士)。1985年在德国出版了《当代中国政治专题研究》。在国际政治方面,1985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政治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

在国情研究方面,白手起家,1988年在北大创办了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及咨询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亲自担任中心主任。针对学界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盛行的严峻局面,明确提出搞实证研究,反对坐而论道。中心出版了《国情与现代化》和《国情与世界》两套丛书,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曾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联合全国10所高校的政治学教师历时3年在全国进行3次大规模调查,出版了3本调查报告-《民主政治与地方人大》、《政治机构与党的职能》和《行政机构改革透析》。

在学术交流方面

赵宝煦教授认为交流是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不能自我封闭。1981年以来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参加会议,以交流促进研究,以研究充实交流,使交流步步深入。每到一地皆深入了解研究当地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以及学术成就,介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进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澄清外人对中国各种不准确的印象和认识。他是“第一位在国外讲授当代政治的中国学者”,曾11次访问美国,在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和加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两次访问台湾,为两岸学界的沟通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主要论述

2009年11月8日上午,第五届北京论坛“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政治学资深教授、中国政治学会顾问赵宝煦作了发言。并发表了题为《“和为贵”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学术演讲。他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一致以来遵循的理念。和平不是一方面束手就擒、不抵抗的关系,而是要实现正义、公平的和平。”

赵宝煦教授表示,和谐世界最终是可能的,但不是一蹴而就。这是中国的理念,要追求到底。“中国人要为和谐这个理念奋斗到底,和谐是中国人一直信守的观念。”

学术论文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系主任、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原所长,我国著名政治学家赵宝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月21日凌晨4时37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世长辞,平静走完人生旅程,享年90岁。

参考资料

赵宝煦_北京市当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2-01-11

赵宝煦.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