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窝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下辖镇,地处利津县中部,东与陈庄镇、汀罗镇相邻,南与垦利区胜坨镇隔黄河相望,西南与利津街道、明集乡相接,西与沾化区利国乡、下河乡接壤,北与河口区义和镇交界,行政区域总面积243.93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利津县第三区下设盐窝镇;1963年9月,改盐窝区;1984年7月,改盐窝镇。截至2018年末,盐窝镇户籍人口为78958人。截至2020年6月,盐窝镇下辖125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利津县第三区下设盐窝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撤销第三区及所设乡镇,设立左王区及下设盐西乡、盐东乡等。
1955年9月,三区更名盐窝区,下设区辖盐窝镇。
1958年2月,撤销盐窝区及下设乡镇,设立县辖盐窝镇;同年9月,改盐窝公社。
1963年9月,改盐窝区。
1968年5月,改盐窝公社。
1984年7月,改盐窝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盐窝镇地处山东省北部的黄河三角洲,位于利津县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8°23′,北纬37°39′。盐窝镇东临北岭乡,北靠虎滩乡,西接沾化区和明集乡,西南毗连王庄乡,南隔黄河与垦利区相望盐窝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利津县中部的重镇。
地形地貌
盐窝镇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向西北倾斜,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废黄河。
自然灾害
盐窝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风灾、雹灾、虫灾、黄河洪水和潮灾等。
自然资源
这里气候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宜农宜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2万亩,反季节蔬菜等种植面积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0.8万亩,载畜量可达5万个牛单位。境内建有每秒80立方的引黄闸1座,三条主灌渠穿越全境,已建成水库53座,总蓄水能力910万立方米,全镇50个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充足廉价。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盐窝镇下辖125个行政村:刘村、黄村、前邢、盐西、盐中、后邢、新村、马村、西里、新建、魏村、东里、东一、东二、东三、薄村、鲍王庄、大赵、小赵、黄西、黄东、黄南、南三、南一、东后、东洋江、西洋江、大苟、小苟、门家、南二、西后、刘官斗、曹家、杨柳、老董、新董、薛家、夹河、北坝、新合北、前左、后左、十南、十西、十东、乔家、张冯、南十、新合南、台三、盖东、盖中、盖西、台北市、台中市、台前、八东、八西、滩中、滩东、滩西、坨上、台一、台二、孟北、孟南、南滩、寇家、东坝、和平、永西、永东、七三、北二、北三、七一、福寿、康宁、南岭、肖家、北一、北岭、七二、维新、单二、南苏、北苏、张旺一、张旺二、张旺三、西虎、东虎、单一、新华、麻湾、张村、陈村、新兴、新城、杨村、拾队、林河、牟里、王洼、郭西、崔庄、扈家滩、小街、王庄、郭东、牛家、联二、联一、东风、青边、顺河、前丰、甜水、张草、七里、王屋、后丰、小陈庄、毕庄。
截至2020年6月,盐窝镇下辖1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盐西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盐窝镇总人口7595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37人,城镇化率3.47%。总人口中,男性37915人,占49.92%;女性38044人,占50.08%。2011年,人口出生率8.58‰,人口死亡率7.42‰,人口自然增长率1.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11.8人。
截至2018年末,盐窝镇户籍人口为78958人。2018年,盐窝镇人口出生率为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经济
综述
2006年,盐窝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1亿元、5.4亿元和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30.9%和28%。工业总产值40.86亿元,利税2.0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6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7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比上年增加755元。
2011年,盐窝镇财政总收入2850万元,比上年增长2%。人均财政收入375.2元,比上年增长1.69%。
2018年,盐窝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01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4630万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690万元,工业利润总额-859.8万元,工业利税总额-1134.4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万元,增长-7.8%。2018年,盐窝镇有工业企业68个,其中规模以上1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8个。
农业
盐窝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谷物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4870吨,人均459千克。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2011年,种植面积12.93万亩,产量6512吨;花生是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959亩,产量231吨;蔬菜种植面积58398亩,产量223745吨。2011年,生猪饲养量3.17万头,年末存栏2.67万头羊饲养量58.92万只,年末存栏51.23万只,收购山羊板皮4.2万张;牛饲养量5.53万头,年末存栏5.98万头;家禽饲养量580.84万羽,上市家禽810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479.7吨;禽蛋13485.2吨。
盐窝镇有林地面积7.2万亩。截至2011年末,盐窝镇累计造林2.1万亩,其中防护林6000亩,经济林4000亩,其他林1.1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8万株,林木覆盖率5.8%,活立木蓄积量9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930亩,产量8203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葡萄、枣等,其中苹果6819吨、梨47吨、桃880吨、葡萄142吨、枣1242吨。
工业
2011年,盐窝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64.38亿元,比上年增长47%。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26家,10亿元以上的4家。
商业外贸
2011年末,盐窝镇有商业网点455个,职工26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8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2011年,进出口总额3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9%。
金融业
2011年末,盐窝镇有3个银行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亿元。
文化
地名由来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直隶枣强迁入,居民以晒盐为生,周围是盐滩,产盐在此集中外销初称“盐墩”后称“盐窝”。
风土人情
随礼又叫贺喜。男女成婚,亲友均备礼品祝贺,因关系亲疏厚薄而礼分轻重。礼品有喜幛、床单、被面、衣服、首饰等,如今送钱者居多。
过生日旧俗老人到60岁生辰,子女亲朋前往祝寿,称“庆寿”。礼物必备面条、面桃,谓“寿面”、“蟠桃”,其它不拘。排摆宴席,尽兴畅饮。20世纪90年代后,兴用“大寿蛋糕”和“福寿酒”,燃鞭炮,摆宴致贺。许多家庭到酒楼设宴,为老人祝寿。有的子女在电视或电台节目中点歌祝贺。如今过生日之风发展到儿童和中青年人,尤其给儿童过生日,日渐普遍。
乔迁旧俗村镇居民迁入新房,亲友均带着礼物前来祝贺迁居之喜。礼品多以炊具为主,谓之“温锅”。主人备好酒菜,邀新邻好友欢聚,祝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近年此俗盛行。
份子酒旧时,有朋友自远方来,荒洼之中购物较难,几十里外的集市也是五天一市,在此环境下,知己好友闻讯,各取家中野味、海鲜、陈酒、蔬菜,聚于一处,宴请宾朋。
地方特产
地处胜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气资源富集,境内已打油气井3300多口,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县海岸线长达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对虾故乡”之美称。
交通
盐窝镇有省道S310经过境内。盐窝镇地处利津县中部,永馆路、滨港路两条省干线在境内交叉贯穿,北去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越黄河胜利大桥至山东半岛和江浙沪,东经东营海港直达大连市及东北经济区,西可直达铁路运输发达的淄博市以及省会济南市,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0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汽车,区位优势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盐窝镇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942人,专任教师87人;小学8所,在校生3091人,专任教师2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3688人,专任教师33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5700.6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盐窝镇有庄户剧团13个,人员500人,民间文艺演出队伍35支,从业人员400人,年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次,参加人数达150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盐窝镇有各类医疗机构94个、卫生院2所;病床9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2张,专业卫生人员138人,平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2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0.75人。2011年,完成诊疗262397人次,住院手术455台次,出院病人1347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11年,盐窝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63人,年人均1576.3元;农村五保供养176人,年人均4200元。2011年,接受社会捐款14900元,使756户困难群众受益。
旅游
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大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蒿、益母草、车前、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所获荣誉
2007年1月11日,盐窝镇入选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镇”命名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盐窝镇.利津县人民政府.2021-05-28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8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录.生态环境部.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