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在中国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背景下,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将柳市镇8人列为重要的打击对象。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八大王”事件。八大王事件的发生,使得温州市个私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柳市镇的低压电器生产和销售遭受全面重创,1982年该镇工业产值比1981年下降了53.8%。温州市工业在1982年的增速下滑为-1.7%,其后3年一直徘徊不前。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个体私营企业在各个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民间贩运异常活跃,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不少人认为温州个私经济,是资本主义不良风气的蔓延。1982年1月,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温州地委签署文件,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分子”,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处于市场经济前沿的人。这次全国性的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浙江省将温州市作为重点,而温州将乐清市作为重点,乐清将柳市镇作为重点。同年4月,乐清将柳市“五金大王”胡金林、“旧货大王”王迈仟、“矿配大王”程步清、“线圈大王”郑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胶木大王”陈银松、“翻砂大王”吴师濂、“螺丝大王”刘大源8人列为重要的打击对象。同年6月,在浙江省委、温州市委工作组的直接指示下,乐清县柳市“八大王”被列为大要案,以“投机倒把”和“扰乱市场秩序”等罪名进行了查处。其中7人被捕入狱、1人脱逃,最重的被判处7年刑期。
1983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温州市委第一书记袁芳烈亲下柳市镇调研,就“八大王”的全部案件进行认真复查。随后,温州市委由市委政法委牵头,会同公检法三家组成了联合调查组。经过复查,市中院对全部案卷再三复查取证的结论是“八大王”除了一些轻微的偷漏税外,其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因此,“张献忠”被改判无罪,发还其被没收财物。虽然宣告无罪,但此时并没有给“八大王”平反。1984年,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指出,要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业生产。借此机会,袁芳烈在省委常委电话会议上提议要给“八大王”平反,省委常委一致同意。同年春,在全市乡镇书记以上干部大会上,温州市委公开宣布为“八大王”彻底平反。
事件背景
政策背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传向中国各地。浙江温州的农民开始从土地中走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主要是从事投资少、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的再生加工和小商品生产,很快形成了柳市镇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产销基地,出现了以家庭生产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购销员为骨干的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在各个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民间贩运异常活跃,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不少人认为温州个私经济,是资本主义不良风气的蔓延。1981年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发出紧急文件“打击投机倒把”。1月7日发出《关于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的指示》,规定“个人(包括私人合伙)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贩卖工业品”“农村社队集体,可以贩运本社队和附近社队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和履行议购合同多余的、国家不收购的二三类农副产品。不准贩卖一类农产品”“不允许私人购买汽车、拖拉机、机动船等大型运输工具从事贩运”。1月30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调整农村社队企业工商税收负担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为了限制同大的先进工业企业争原料,避免盲目建厂和重复建厂,取消现行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年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办法”“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的以及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的或者是原有的,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显然,在一个月内如此明确下达具体、详细的措施,就是要直接地“打击投机倒把”,当时国内各大报都是在头版头条刊发这两个文件,成为当年重要的经济运动。1982年之前几年,从中央部门到浙江省委,曾不断派人到乐清市了解情况,省委政法委曾向中央政法委和省委报送材料,认为乐清存在反革命活动猖狂、走私贩卖活动猖獗、投机诈骗成风的问题。
1982年1月,中央发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对一些干部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罪、把大量国家财产窃为己有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采取紧急措施的指示。之后,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决定派数名中央部门领导立即赴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云南省等省,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指示精神,采取紧急措施,开展打击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的活动。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4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决定》指出,近两三年来,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罪、投机诈骗、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等严重犯罪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少数地区、少数人员中间还相当猖獗,要有力打击。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委根据中央要求,迅速派出“打击投机倒把工作组”进驻柳市镇。
人物背景
“线圈大王”郑祥青
郑祥青出生于温州乐清柳市镇,初中一年级辍学,18岁时作为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被下放到乐清盘石镇农村当知青,之后从事手工业做算盘珠子来卖,后又回到柳市学电器维修。1978年,经乐清市本地人介绍,郑祥青了解到乐清智广电器厂很缺线圈,而后与亲戚在家中研制出了铜线圈。随着第一批铜线圈产品生产交货,郑祥青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叫上妻子和亲人,又请了五六个小工,在家中办起了线圈厂。再后来,他建起了三层小楼,工人最多时有30多个,线圈厂年纯利润达到3万元。他也因此成了柳市镇的风云人物,外界称他“线圈大王”。
“五金大王”胡金林
胡金林出生于温州市乐清县(现为乐清市)柳市镇,1976年开始从事五金电器生意。由于当时的温州柳市镇,和国内大多数地区一样,公社与大队也都有所属经济体。贩卖五金配件的胡金林,苦于没有进货渠道,就到周边城镇的一些国营、集体商店,倒卖那些滞销的五金配件。
“螺丝大王”刘大源
刘大源从1971年开始,便从事螺丝行业。当日万家公社一社队生产一批煤油钻开关,急需10千件3×25螺丝,刘大源赶到清江买到四千件,又赶到别的地方将螺丝购齐。之后,刘大源开始一边打小铁,一边摆螺丝摊。20世纪70年代末,柳市镇的五金电器发展起来,大批量的螺丝需求催着市场。刘大源便往返于温州市和上海市做起生意。之后,刘大源的螺丝越来越多,达17000多种。
“旧货大王”王迈仟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迈仟从上海、台州市等地购进旧的矿山配件和电器设备,运到柳市后进行洗刷干净,好的设备直接卖掉,把已经没用的设备拆掉做零部件卖。由于王迈仟贩卖旧货的生意红火,促使柳市镇有一批人做起了旧货生意,在“电器之都”形成了一个旧货市场。
“翻砂大王”吴师濂
1979年,吴师濂无意中第一笔“翻砂”生意后,次年在后街一间8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搞起了“翻砂”,成为柳市第一家家庭“翻砂”厂,由于生意红火,还雇了4位工人。
“矿配大王”程步清
程步清高中毕业就跟父亲程胜雄从事矿灯配件生产。一些配件柳市无法生产,他就去上海市、杭州市等地进货过来。之后,程步清的名气慢慢大起来。一些青田、洞头等附近县城的供销员都来找程步清。一次一位青田老客户急需一批矿灯配件,可没有钱,当向步清打听能否先发货,程步清一口答应,此后,这位客户介绍了很多朋友和程步清做生意。
“胶木大王”陈银松
1978年,柳市镇当地还没有人做胶木件生意,这是开关等低压电器所必须的外壳。于是,陈银松开始贩卖胶木件。1982年,柳市周围约80%的胶木件出自陈银松之手。
“目录大王”叶建华
叶建华因给当地产品拍照并制作“产品目录”而闻名。由于当时社会上用的电器产品目前没有图像,他就到柳市街上一家家地拍电器产品,到翁垟拍五金产品,到永嘉县工厂拍各种阀门,到瑞安市工厂拍汽配产品。多种产品的照片拍成后,他对图稿进行精心设计,对图像进行电光放大,对图像文字逐个剪贴,制作出了十六开厚本的《产品样本》和《产品价目录》。
事件经过
立案查处
1982年1月,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温州地委签署文件,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分子”,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这次全国性的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浙江省将温州市作为重点,而温州将乐清市作为重点,乐清将柳市镇作为重点。同年4月,乐清将柳市8人列为重要的打击对象,即“五金大王”胡金林、“旧货大王”王迈仟、“矿配大王”程步清、“线圈大王”郑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胶木大王”陈银松、“翻砂大王”吴师濂、“螺丝大王”刘大源,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八大王”事件。这“八大王”是当时乐清柳市的冒尖户,也是温州最早的个体户,是群众自发搞个体经济的一个典型。
1982年,工作组经过81天的调查,用汽车把乐清市柳市通用电器厂的账本凭证拉走。浙江省委工作组调查后认为,乐清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方向是错误的,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当时,乐清县委跟省委工作组的意见分歧很大,认为商品经济发展是正确的,对农民是有利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浙江省委、温州市委认为,乐清县委对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1982年6月,浙江省委、温州市委对乐清县委领导班子作了较大调整。在省委、温州市委工作组的直接指示下,乐清县柳市“八大王”被列为大要案,以“投机倒把”和“扰乱市场秩序”等罪名进行了查处。
“线圈大王”郑祥青
1982年,郑祥青因投机倒把行为被捕,主动退赔17000元,6天后获释。
“五金大王”胡金林
“五金大王”胡金林选择了出逃。他先是背了6万元现金,到工作组补缴了17个月的税款,随后与妻子离开温州市。两周后他回到柳市,发现要补缴的税率上调了,税务部门规定的营业税最初是按0.35%征收,后来连补代罚增加到6%,工作组通知他不得外出。之后胡金林带了500斤粮票和2000元现金,从温州跑到了上海市、北京等地。1984年春节,胡金林潜回柳市被捕,在重刑犯单间里被关了66天后获得平反。
“螺丝大王”刘大源
“螺丝大王”刘大源是当时唯一没有被抓的“大王”。当时刘大源在供销社买信封,在知晓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要逮捕他后,他逃到朋友家里躲了3天,而后跑到了上海继续做自己的螺丝生意。
“旧货大王”王迈仟
1982年9月,乐清市法院判决认为:王迈仟私自开设加工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五金电器,以旧充新 ,并由成品转手倒卖,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金融、工商管理法规,扰乱国家计划经济、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破坏了物 价政策等等,已构成投机倒把罪。法院判处王迈仟有期徒刑7年,追缴所得暴利3万元。1983年5月7日,温州市中级法院 作了重新判决,认为:王迈仟以夫妻劳动为主,修旧利废,质量尚可,出售价格低于国家牌价,并按规定交纳税金和管 理费,其行为均未构成犯罪,宣告王迈仟无罪释放,3万元暴利不再退还。王迈仟于1983年年底被释放。
“翻砂大王”吴师濂
1982年,吴师濂被捕关押63天,作违反工商法规处理,罚款6000元 。
“矿配大王”程步清
1982年,程步清以投机倒把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1983年改判,无罪释放。
“胶木大王”陈银松
1982年,陈银松被确定收容审查后潜逃。随后公安部发出通缉令,陈银松最终被捕收审50天释放。
“目录大王”叶建华
1982年,叶建华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1984年改判,无罪释放。
事件结果
1982年12月,温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两户”(专业户、重点户)会议,尽管后来“两户”会议召开得很成功,但并不能抹去“八大王”事件在干部群众心中造成的阴影。也有人因为“张献忠”仍被关押而产生质疑。此时的温州市老百姓对发展经济仍然心有余悸,怕政策变,怕露富,怕做大,更怕冒尖,怕“暴发户”帽子。于是市委领导把目光投向了“八大王”事件。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温州市委第一书记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温州经济搞活无望。1983年春节刚过,袁芳烈亲下柳市调研,就“八大王”的全部案件进行认真复查,并表示“共产党人做事光明磊落,要实事求是,错了就要改”。随后,温州市委由市委政法委牵头,会同公检法三家组成了联合调查组。经过复查,市中院对全部案卷再三复查取证的结论是“八大王”除了一些轻微的偷漏税外,其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因此,“张献忠”被改判无罪,发还其被没收财物。虽然宣告无罪,但此时并没有给“八大王”平反。
198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浙江省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情况调查》,肯定了乐清市五金电器生产的情况及新经验。1984年,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指出,要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业生产。借此东风,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在省委常委电话会议上提议要给“八大王”平反,省委常委一致同意。同年春,在全市乡镇书记以上干部大会上,温州市委公开宣布为“八大王”彻底平反,袁芳烈作了《吸取“八大王”事件教训,大胆支持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讲话。同年6月14日,浙江省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关于乐清县柳市区所谓“八大王”案件的处理情况》,对“八大王”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并作了纠正。
事件影响
“八大王”中7人被捕入狱、1人脱逃,最重的被判处7年刑期。事件的发生,使得温州市个私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柳市镇的低压电器生产和销售遭受全面重创,1982年该镇工业产值比1981年下降了53.8%。温州市工业在1980年的增速为31.5%,1981年为7.0%,到1982年则下滑为-1.7%,其后3年一直徘徊不前。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八大王”事件如一块乌云始终笼罩着温州甚至整个浙江省。此时的整个中国,虽然“打击经济犯罪”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也挫伤了各地改革的积极性。如何让经济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大王”事件于案发两年后获得平反,这激发了温州市千家万户争相创业的新热潮,基层干部群众纷纷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八大王”事件成为温州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八大王”事件的平反,有力推动了温州市“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个体)经济的发展。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品多营等区域块状经济很快出现,十大专业市场相继形成,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在温州城乡出现。截至1985年,全市有80多万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转向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据统计:家庭工业企业13.3万户,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25.3亿元,其中农业占25%,家庭工商业占65.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同年5月12日,《解放日报》报道温州市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消息,称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这是“温州模式”第一次被正式提出。而“投机倒把”罪,也于1997年3月在《刑法》修订案中被删除,经济犯罪中不再有“投机倒把”这一罪名。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正式废止,其失效的理由是:“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人物现状
“线圈大王”郑祥青
郑祥青获释之后办过小厂,经营不尽如人意。1986年,郑祥青还创办过电风扇零件厂,之后他在从事电视机修理后经营电脑打字复印店。
“五金大王”胡金林
胡金林出狱后与兄妹等人注资80万元创办了乐清第一轧钢厂。1988年,胡金林又与兄妹们创办三林电器公司。1989年,乐清第一轧钢厂倒闭。1990年,胡金林前往新疆经商,1994年又赴海南省经商。2001年,胡金林前往柬埔寨创办三林国际电器公司。2004年,他又参股了柬埔寨的水电站。
“螺丝大王”刘大源
刘大源在外漂泊一段时间后回到柳市经营螺丝店。
“旧货大王”王迈仟
王迈仟无罪释放出狱后重操旧业,后改直接经营电器。1995年,王迈仟因肝癌去世。
“翻砂大王”吴师濂
吴师濂释放后重操旧业,经营小厂,使其发展成为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浙江红光金具有限公司。2001年,吴师濂退居二线 。
“矿配大王”程步清
程步清获释后于1986年赴上海市开店经营电器。1998年,他租下上海黄浦区北京东路面积最大的低压电器商场,经营电器批发。2003年,他接手了杭州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总经销业务。
“胶木大王”陈银松
陈银松被释放后休整多年,于1987年开设了一家模具厂,后因其右腿受伤停业。之后,陈银松在柳市经营起了杂货店。
“目录大王”叶建华
叶建华无罪释放后与儿子一同出国,先后在法国、意大利、美国居住。1992年,叶建华创办长城汽修厂。1995年,汽修厂倒闭,叶建华又开设广告公司。不久,广告公司又倒闭,之后他从事摄影研究。
事件评价
在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史上,“八大王”的故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之后很多研究私营经济发展史都不能绕过这一历史事件。“八大王”的闯劲,“八大王”的敢为天下先,“八大王”对财富执著以求的商业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温州商人。(中国经营报 评)
“八大王事件”颇为惊心动魄,它是实用主义与教条主义在中国的交锋;是解放思想与僵化思维逻辑的一次碰撞;是前进道路上一次制度变革的大撞击。张献忠身上裹挟了浓厚的悲壮色彩,他们却也意外地成为声誉卓著的“温州模式”的发酵因子。(浙江在线新闻 评)
“八大王事件”,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从最灵敏的行动派,到被打击对象,再到平反后高调宣传,“八大王”的命运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紧密相连。(浙江日报 评)
相关影视
《柳市故事》是一部越剧现代戏,该剧以“八大王”事件为原型,根据戏剧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合理创作,描绘了柳市一个普通创业家庭、一群先行者筚路蓝缕的创业探路历程,再现了改革开放在柳市镇是如何起步的。该剧展现了在姓社姓资的讨论中,在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保护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转换中,剧中人物、党委政府、整个社会都经历了哪些思想冲击和风雨考验。该剧更引人深思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为什么最早会出现在乐清;小人物与大时代有什么样的关联;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生活这条路上,国家和人民又是如何冲破禁锢,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取得发展和进步的。
参考资料
温州百年百事丨“八大王”事件.微信公众号.2025-02-18
你知道吗 当年的柳市“八大王” 其实有十个人.温州网.2025-02-18
《党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青在线.2025-02-18
温州1982年遭遇“八大王”事件.温州1982年遭遇“八大王”事件.2025-02-18
重访温州“八大王”:废除投机倒把罪的亲历者.今日头条.2025-02-18
从投机倒把罪犯到经济先锋,温州商人四十年江湖往事|界面新闻 · 中国.界面新闻.2025-02-18
轰动一时的柳市“八大王”.乐清市人民政府.2025-02-18
民间投资为何骤降:34年前温州“八大王事件”告诉我们什么.澎湃新闻.2025-02-18
1982年“八大王事件”:为何两年之后八人又获平反.凤凰网.2025-02-18
浙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访柳市八大王事件.浙江新闻频道.2025-02-18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②|柳市八大王,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今日头条.2025-02-18
越剧《柳市故事》.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