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头术(别名:干制首级,舒阿尔语:tsantsa),是南美洲亚马孙河盆地地区原住民的一种风俗,他们将在决斗或战争中砍下来的人头当作战利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特殊处理以便保存。有时候也作为祭祀用品在祭祀中使用,或作为商品出售。
缩头术源于南美洲厄瓜多尔境内的舒阿尔族对于灵魂的信仰。缩头术的制作步骤为拆骨、炖、后期加工。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的探险家对南美洲族群的风俗充满好奇。他们搜集缩头术制作的头颅带到欧洲。自1935年起,科学家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缩头术被正式废除。
历史沿革
缩头术源于南美洲厄瓜多尔境内的舒阿尔族对于灵魂的信仰,他们相信一个人被杀后,他的灵魂会被困在脑袋里。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的探险家对南美洲族群的风俗充满好奇。他们搜集缩头术制作的头颅带到欧洲。自1935年起,科学家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缩头术被正式废除。
制作工艺
拆骨
战事结束后,收集完敌方的头颅,首要步骤是取出颅骨。在尸体颈后双耳底部切开皮肤,掀起这块皮后,缓缓从颈部向头顶再向脸部拉扯,使头颅与皮肤分离。分离后,头骨即被丢弃。接着,使用刀片或木片等利器,仔细剔除面部肌肉、耳朵及鼻子的软骨。之后,将眼皮缝合,以防亡者灵魂通过眼睛注视生者。再将双唇缝合,以避免亡者报复。据目击者所述,这一系列操作最快可在15分钟内完成。
炖
用特制器皿取水煮沸后,放入去骨并缝制好的头皮,炖煮一至两个小时。取出时,头皮会比之前缩小。接着,将头皮内外翻转,去除内部的肌肉、软骨和脂肪,最后缝合颈背的切口。
后期加工
将热沙和热石块从这个切口倒入头颅内。在加入热沙石时,必须不停地转换头部的方向,以防沙石因重量过重而过分拉扯头皮,导致变形。当头部皮肤缩小到无法再容纳更多石头时,就倒入热沙,直至最终将头皮撑起。此时,钛石会加强脸部特征。接着,将头皮风干。整个过程需持续六七天。
制作目的
以缩头术处理过的头颅在舒阿尔语中被称为“tsantsa”。战士们相信通过仪式处理过的头颅能将亡者的灵魂封存其中,防止它们因自己的死亡而报复,同时也能将亡者的能量完全转移到杀死他们的人体内。缩头术制作完成后,部落会举行一次庆祝盛宴。盛宴结束后,缩头术的制成品便完成了使命,它们往往被丢弃到河里、森林里,甚至被拿给小孩做玩具。对部落而言,重要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制成品。
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的探险家对南美洲族群的风俗充满好奇。他们搜集缩头术制作的头颅带到欧洲,一方面用于贸易,一方面声称是搜集“不文明行为”的证据。由于需求量大,当地人愿意用这些缩头标本与欧洲人交换武器。后来,部分制成品开始用猴子、山羊的头来仿制,或是专门杀害某些人再制作。这种商业行为丧失了缩头术原本的宗教及文化意义,反而导致许多无辜性命丧生,使南美洲部分家庭世代分离。
制作原理
相关传说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其长度达到8900千米,而中部最宽处仅为640千米。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众多高峰超过6000米。据考古材料显示,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孕育了一系列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括印加帝国。这些古老的文明伴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安第斯山上,曾存在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个国度的人民身材虽矮小症,却健壮勇猛,好斗不屈。他们拥有非凡的技能,能在悬崖峭壁上攀缘树木,其敏捷不输猩猩;在崎岖山道上奔跑,速度犹如猿鸟。他们的武器简陋却实用,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是主要装备。弓箭由山羊角制成,小箭上涂有烈性毒液。他们射箭技艺高超,擅长在奔跑中发射冷箭。常常背着装满毒箭的筐篓,藏匿于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和树上,出其不意地伏击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他们对伏击所得的战俘尸体不仅会挖下肉来生吃,还会砍下头颅,用一种特殊方法将其缩小至拳头大小,而相貌依然保持原样。这些缩小的头颅被他们视作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门前或用绳索系在身上,以示光荣和吉祥。猎取人头最多者被誉为部落的“英雄”,备受尊敬与歌颂。然而,这种奇特而神秘的缩头术仅为部落成年男人所掌握,从不向外人透露。因此,缩头术成为他们的独门绝技,外界一无所知。“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交战,他们勇猛无比,伤亡甚少,而阿拉巴霍族人则损失惨重。但一次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彻底摧毁了“小人国”,使其在地球上消失,缩头术也随之失传。
相关研究
制作缩头的人通常是祭司,制成品的对象一般是男性,因为以前上战场的部落成员以男性为主。然而,2016年大英博物馆得到的鉴定结果却与此不同。被送去做脱氧核糖核酸化验的“tsantsa”最终被鉴定为女性。博物馆解释称,这原本是一个祭司的头颅,她因受邀为小孩治病失败而被小孩的父亲杀害。
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仅有拳头般大小。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秃头,满脸怒气。1934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名职员到落基山脉采挖金矿时,发现了一个约一米高的洞,他们进入洞内后,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这让他们感到惊讶和新奇。他们将木乃伊送往卡斯帕医院进行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终公布的科学鉴定结果显示“小人”身高仅48厘米,皮肤呈铜黄色,骨骼结构与人类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锋利,犬牙尖长,前额低,眼睛与面部的比例比人类大。从整个体形的发育程度判断,此“小人”是位60多岁的男性。落基山脉的这一奇异发现被美国多家报纸作为重要奇闻刊登在第一版,轰动了全美国。随后,人们纷纷报告类似发现。洛基山关于“小人”木乃伊的发现,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南美缩头术传说的探索兴趣。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1947年,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踏入厄瓜多尔密林进行考察,并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书中详细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据该书描述,生活在基维陀热带森林的一支印第安部落,抓获外族仇人后,会砍下其头颅,砸碎颅骨并挖空,然后在头皮内装入热沙进行特制,最终使头颅缩小到拳头大小,而相貌保持不变,作为战利品保存。一些学者认为托尔·海雅达尔的记述是可信的。
“头颅缩小之谜”因其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价值,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著名科学家前往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进行深入考察,并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他们在一个被莽林覆盖的山岩上发现了数十个一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每个洞壁间都赫然摆放着一个仅拳头大小的人类头颅,五官俱全。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实这些都是成年人的头颅。这些发现引起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医学教授弗格留申为了解开“缩头术”之谜,多次深入据说仍在进行缩头术的与世隔绝的希巴洛斯族人密林居住地。然而,由于希巴洛斯族对外来人怀有敌意,尽管弗格留申在那里居住了数年,仍无法获取机密。直到有一年,当地伤寒病流行,希巴洛斯族对此束手无策,而弗格留申却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活了整个部落,才终于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部落元老破例将机密“特山德沙”传授给了弗格留申。原来,希巴洛斯族在族人去世后,祭师会割下死者头颅,用一种名为“特山德沙”的草药剂浸泡,使头颅缩小成拳头大小,既保持原貌又经久不腐;如果是受全族尊敬的酋长或元老去世,则全身都会用“特山德沙”草药微缩剂浸泡,缩制成不到一尺高的“小人”木乃伊,以供全族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