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为响应教育部、财政部“2011计划”部署,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世界物理学前沿和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量子物质研究重大创新任务,建立的协同创新体。
2012年8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举行“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2013年4月,“中心”入选首批面向科学前沿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优先支持。
历史沿革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对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的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中心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当时北京大学、清华两校物理学科曾联合办学,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多位科学家。近年来,两校一所在物理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成就。特别是在拓扑绝缘体的研究上,他们的合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此外,两校一所还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建立了“校校联合”和“科学教育结合”试点,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之后,两校一所召开了物理学科主要领导联席会议,讨论并提出了建立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构想。经过多次研讨会,特别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交流,最终确立了这一项目的具体方案。
目的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建成引领国际前沿的物理学协同创新平台,凝聚和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物理人才,研发出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实验装置,做出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将努力为建立完整长效、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教育创新机制,推动北京大学等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提升国家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更多重要贡献。
研究方向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解决量子物质的制备和量子物态的探索等关键问题。为此,中心规划了六个创新平台,涵盖新型量子及拓扑态研究、高温超导研究、低维量子结构和物性研究、介观光学及冷原子研究、多体量子系统及相互作用研究、实验技术与仪器研发等多个领域。同时,中心也强调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协同,并寻求在中心协同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建设、跨校人员聘任、人员评价激励、学生联合培养、协同研究、资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突破。
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中心的有效运作,两校一所在启动仪式上签订了多项协议,包括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机制、岗位设置、人员聘任和人事管理、研究人员招聘程序、人才协同培养、创新任务协同实施、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合作以及培育经费的支持。这些协议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为中心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就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物理学学术创新高地。2013年4月11日,中心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首批通过认定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这标志着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领导成员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领导成员包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薛其坤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教授。他们共同担任中心的联合主任,负责中心的整体管理和协调。
参考资料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举行.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11-22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大.2024-11-22
北大清华中科院物理所“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列“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首位.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11-22